当前位置:白掌 >> 白掌分布 >> 乡村传说

乡村传说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同心同行万事万荣当您对着《故乡万荣》的时候,浓浓的春意弥漫周围,遥遥的祝福悄然来临,都是吉利事,都是吉利话…

跑日本:年,日本人占领晋南,苦难的百姓失去了平静的生活。据老人们介绍,日本人占领我们地方后,在通化、翟店一带驻扎了部队,还有一些皇协军狐假虎威,作恶多端,替日本人卖命,对附近百姓骚扰不断,抓壮丁、修炮楼、挖战壕,有的被折磨致死,有的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偷跑,有的被抓回打死。他们烧杀抢掠,大人担心,小孩害怕,每次外出扫荡就是百姓遭殃的日子。小时候,小孩捣蛋哭闹,大人就用日本人吓唬,你再哭,日本人来了,小孩吓得马上停止了哭闹。可见在小孩幼小的心灵里日本人是多么的凶神恶煞。在里望西张村和通化西畅村之间有一条太赵沟,沟壑连绵,荒草遍地,附近村民一听说日本人来了,纷纷托儿带女到沟里躲藏,为了不被日本人发现,大气都不敢出一口,有的怕婴儿哭出声来,活活把娃捂死。时间久了,群众在沟里打了许多窑洞,大小窑洞不计其数,沟里深处有一孤岛,很像一个城堡,有人在此挖了水窖,可以收集雨水,短期可以供人畜饮用,形成世外桃源,躲在此地无论魏晋。可见当年的跑日本是老百姓不得已的躲日本人的骚扰,也是国力衰微,军队无能的表现。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大人提到太赵沟,印象非常深刻。

听大人们说,日本人的枪法很好,三八大盖打得很远,据《平原村纪事》记载,里望有个宁老大,躲在自家房顶,时间长了,想看一下日本人走了没有,刚一伸头就被子弹打中。平原村有个长工老周躲在坡里,以为有庄稼鬼子看不见,结果还被流弹打中身亡。

堡子沟:堡子沟是河津北坡的一个小自热村,在地图上都找不见标识的很不起眼的地方。儿时听大人们传说专治骨科病的地方,方圆几十里百姓骨折后都知道到那里医治。我的弟弟一岁左右腿部骨折就在姥爷的帮助下到堡子沟捏过腿,因此对堡子沟印象很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神秘感。据《平原村纪事》记载,医院其实就是几间窑洞,大夫姓赵,放羊出身,最早是给羊整骨,时间长了就给人捏胳膊捏腿,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技术不断提高,万荣、河津、韩城、乡宁一带都有慕名前往的。他没有读过一天书,却对骨骼了如指掌。赵医生受苦人出身,对百姓平易近人,待人热情厚道,收费很低,是老百姓的好医生。在-年代,家属为了感谢,常带上自家蒸的白馍馄饨,他很喜欢,房间里一个大缸全是病人家属送的白馄饨,院子里常年晒着干馍片。在那个年代,让多少人羡慕不已。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小梁村有一头骡子跌伤了腿无法站立,大家七手八脚套上牛车,拉上骡子到堡子沟,老赵一摸,然后把骡子固定,他自己用力一拉,只听咯噔一响,骨头合槽了,他很自信地让大伙解开绳索,骡子竟然自己站起来了,小梁村人感激不尽,经过商议决定给老赵元钱,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老赵死活不收,双方推来挡去,老赵有点翻脸,村里人没有办法,最后悄悄把钱压在床下就走,老赵发现后追上他们,硬是把钱塞回他们手里。回到村里,村里人过意不去,第二天套上三辆大车,拉上砖瓦木料,带上工匠,硬是给老赵盖起三间瓦房,这也是堡子沟最早的瓦房。这个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千,这和现在的医患关系形成了天壤之别。我想,在现在赵医生恐怕属于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了,但在那时人们口口相传,根本没有商业广告,村民就是服他的医术,敬他的医德。

薛夫子坟:薛夫子即薛瑄(-),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明代理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是我们里望平原村人,距离我家仅有2华里。从小听大人说薛夫子坟有多大,里面碑石林立,神道两旁石人、石马肃立,一片柏树林,郁郁葱葱,森然肃穆。相传薛瑄从小聪颖,熟读《四书》,过目成诵,能诗善赋,人皆誉为“薛天才”。33岁中进士,40岁奉朝廷命赴京应召,被任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后相继任山东督学、大理寺卿、翰林院学士等职。后受宦官陷害,几近入狱处死,同乡冒死力荐,从中申救,免官放归田里。从此居家6年,潜心理学,造诣颇深。后薛瑄复职又因太监弄权乱政,被迫托病请归,居家8年。他设教河汾,四方从学者日众,提倡躬行实践,并进一步研究理学,形成著称于史的河东学派。天顺八年()卒于家中。薛喧逝世后,朝廷派官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次年春又颁下《奉天诰命》,根据薛瑄生前的功绩,赠他为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隆庆五年(年)九月在薛瑄逝世年后,朝廷降旨准予从祀孔庙(在孔庙内置神主牌位,随从孔子受人祭祀的意思),他终以精深的学问和崇高的品节,跻于名儒之列。为此,世人都尊称他薛夫子。

但在小时,总感觉坟地不是一个阳光之地,因此小时候并没有前去拜谒的想法,年后才第一次和省城文化界的朋友前去拜谒。现在薛家后代和政府文物部门的努力下,恢复了部分遗迹,立“尚书陵”牌楼和照壁。明嘉庆隆庆年间有《薛文清公文集》刻本行世。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薛瑄全集》。.

平原(本地读音pieluo)热闹:平原热闹是乡村闹社火的一个典型代表,包含了白天的社火和晚上的唱戏,也包含了方圆几十里的正月商业贸易,是农村乡俗文化的优秀代表,有着很强的传统地域特色。社火有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敲锣鼓、荡秋千,还有鼓车、抬阁、丑花鼓最惹人眼,有些痴迷粉丝跟上抬阁百看不厌,跟上鼓车吆五喝六,跟上丑花鼓戏里戏外互动,逗得观众笑声不断。社火更应该包含了十五晚上的焰火,历时十来天,搭架子、绑老杆、装彩楼、布火线、安码子,绵延几百米,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平原家戏唱得好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据大人说年代县政府决定在里望举办物资交流会,请两台戏,对台表演。平原、西陈、东孝原占一个台,庄头、上市占一个台。每天两台戏同时助兴,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下面的观众挤来拥去,故意起哄,唱得不好还有人鼓倒掌、扔鞋子,弄得得演员下不了台。有时请到河东名家唱戏,真是人山人海,村里还得安排民兵维持秩序,百姓中就流传着:“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可见当时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群众对戏剧的痴迷程度。

台上演戏,台下生活,就在台上才子佳人谈情说爱,奸贼残害忠良之时,台下烧醪糟的,炒凉粉的,泡热锅的,打火烧的,生意也是相当的红火,还有卖甘蔗的,吹糖人的,卖气火摔炮的,都在逗弄着小孩口袋里的压岁钱。组成了一幅乡间的《清明上河图》

现在想来,平原热闹之所以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并发扬传承,离不开有一群热衷乡村文化的乡贤,离不开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还有长期的乡村文化积淀。

西滩雷哼哼:风传雷哼哼手持王八盒子,神出鬼没,来去无踪,威风凛凛,好似鲁莽之人。其实,雷哼哼原名雷文清,字觉哉,穷人出身,落草为莽。据韩振远小说《盒子枪》记载,雷哼哼长得眉清目秀,像个文弱书生,幼时读过史书,胸有大志。日军占领山东那年,雷文清随新七军来到晋南,后被裁员,又来到二战区某部当传令兵,不想上司贪污受到牵连,被送入大牢。出狱后到河津晋南游击队当兵,没过多久,所部被日军击溃收编为皇协军。皇协军是国人最不齿的汉奸,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率七位弟兄杀死了皇协军队长,携带十余只枪潜入黄河葫芦滩,游走于国共两党之间,昼伏夜出,一面劫富济贫,一面与日军周旋。土匪毕竟是土匪,无组织无纪律,对老百姓横行霸道,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老百姓提起来很是害怕,在夜晚哄小孩时就说:“别哭,再哭雷哼哼就来了!于是小孩噤若寒蝉,不敢有一点响动。他浪迹黄河滩,有时和日本人遭遇了,就干一仗,有时和国民党政府军也干,因此有钱人家非常害怕雷哼哼的绑票。

据史料记载,解放后雷哼哼被政府镇压。真是时势造人,我们今天很难给雷哼哼盖棺定论。

薛仁贵寒窑:薛仁贵寒窑位于山西河津市修仁村外(今山西省河津市修仁村)。这孔坐东向西,长、阔、高均不过3米多的土窑,在现在看来寒碜地毫无亮点。传说是薛仁贵与柳英环夫妇当年住过的地方。窑内的土炕、灶迹,为明末清初时重修。但曾有历史学家这样说过,“诸葛亮的茅芦,杜甫的草堂,薛仁贵的寒窑”,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三寒历史文化。

传说薛仁贵出身贫寒,爹娘双亡,18岁那年,他去寻短见,被一个货郎从一棵柳树上救下。货郎介绍他去黄村富户柳员外家当雇工,薛仁贵干活力大如虎,柳家人都很看重他。寒冬,薛仁贵穿着单衣在院中扫雪,被柳员外的女儿柳英环看到,柳英环心中早已喜欢上了薛仁贵。于是,她拿出传家宝绿衣衫,给薛仁贵穿上。柳员外发觉后气急败坏,逼柳英环自尽,奶妈设计救了柳英环,引她从后花园逃出家门,在古庙与薛仁贵相遇,一起到了修仁村。薛仁贵在村后土崖上挖了一孔土窑,与英环成了亲。从此,二人相依为命,柳英环去汾河湾挖野菜,薛仁贵去汾河湾打雁。唐贞观后期,李世民率军东征高丽,薛仁贵应募从军。柳英环则在寒窑苦度日月。显庆二年(),薛仁贵又领兵赴天山征讨九姓突厥。在与突厥十几万军队大战中,薛仁贵单骑出阵,连发三箭,将“天山射雕王”的左右将元龙、元虎、元凤射落马下,顿时突厥军营大乱,全部下马受降,唐军获胜。由于战功显赫,薛仁贵被封为平辽王,衣锦还乡,夫妻团聚。

今天考究薛仁贵寒窑传说久远,在我们本地影响很大,概因传统戏剧的影响,特别是女主人多年苦守望夫的悲情史;二是符合大众审美的的大团圆结局;三是女主人来自嫌贫爱富的大户人家。我知道的戏剧有《汾河湾》、《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均涉及薛仁贵及其后代的戏。人们口口相传,而且戏剧爱好者能大段大段地唱出。这就是薛仁贵寒窑流传甚广的原因。

慈善堂:民国七年,里望乡南阳村捐出“白水滩”娘娘庙后二百亩耕地,建房屋,掘地窑数十孔,建立慈善堂。有道士十一人,每日斋戒,不杀生,不食肉,每晚垂帘正襟危坐,焚香于道祖像前,口诵道经,反省自身,祭拜祈祷,求得重生贵生。他们每每作道,诵唱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以劝人们行为从善。据老一辈人讲,周边村民主动到慈善堂听道的人很多,听完讲道回到家里讲给邻里,这就是居家道士。这在过去人们大都没有文化的背景下对于劝解行善,改变恶习邪念,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在堂内生活的道士,他们除了讲道,还自力更生耕种土地,栽植枣树,种粮种菜,自食其力,另外还解决其他信徒的吃喝问题,深受人们的拥戴。年解放后,道徒还俗,人民政府将慈善堂改做国营农场,为农业繁育种子。

孝原庙:孝原庙建在里望以西7华里的高高的山岭上,属通化行政区划,和里望西张村地畔相连。她以俯视众生的姿态宣示了她的历史地位和神圣不可侵犯,在文化落后的年代,成为方圆几十里民众朝圣的地方。日本人占领地方后,不知何故被何人烧掉,听父辈说大火着了两天两夜。当时本地属于日本人、二战区和西滩雷哼哼的拉锯区,对当地百姓的骚扰,对经济的破坏可想而知。改革开放后,好事信徒通过集资捐款的方式又兴建了孝原庙。年后,我有幸拜谒了孝原庙,站在庙外高处,极目远眺,方圆十数里都可看到,脚下农房村舍鳞次栉比,庄稼田园错落有致,心中油然而生对故乡的热爱。庙内松柏依稀尚存,香烟缭绕,善男信女虔诚执事,建筑格区规整大气,但建筑质量已今非昔比,让我们扼腕长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建筑,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似乎也永远无法替代历史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乱葬坟:旧社会或灾荒年间,兵荒马乱,社会上多有不知姓名的流浪者、乞讨者病死或饿死在荒屋庙宇,好心人把他们埋在这里,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片乱坟,有些被家人找到,起坟搬走,魂归乡梓,有些就孤魂飘荡在外,永远没有回归的机会,因此老人常常不让小孩到乱葬坟玩耍,害怕被厉鬼附身,招惹麻烦。要知道他们都是一些心有不甘之人,哪能撒手人寰放心而去的。

其实在乡村还有死娃窑。这是旧社会人们生育知识不多,产后死亡率很高,有的死后埋在本家地头。因为没有成人,所以不能进祖坟。有一种迷信说法,小孩死后被狗吃掉,可以转世托生成人。另有说法死娃裸体朝天,可以上天堂,再世享荣华,好心行善的信徒就主动选地买砖修成了“死娃窑”,窑一米见方,两米多深,窑口缩小,留一尺见方的小口,上刻“天堂”二字,显得庄严肃穆。村里有了死孩都扔到里面,希望他们来生转世。

乱葬坟、死娃窑,都是旧社会人民贫穷、饥饿,缺医少药形成的凄惨景象,解放后基本绝迹。对于下一代就更是闻所未闻。

熬相公:万荣、临猗一带有经商的传统,为了孩子的经来把孩子送到在陕西西安的本地人商号当学徒,学成三年之后,掌柜感觉这个孩子有发展前景,就希望留下,先从慢慢做起,到襄理,逐步熟悉经商的各个步骤。这是一个辛苦的差事,据《李家大院纪事》,熬相公三年要勤快,早起晚睡,打扫前庭后院,台上台下,每天不离“三壶”,(即茶壶、尿壶、烟壶),都是服务主人的差事,只有心明眼亮,有心眼的才能得到主人赏识,开始教你打算盘、核账目、跑客户。一个“熬”字,道出了相公的心酸,也是旧社会学徒之路的必经历练。

抗长工:旧社会家里没有土地的农民,为了生活长年给有土地的地主打工。这个“地主”仅从字义理解也就是地的主人。只有在阶级斗争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地主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富反坏右”联系在一起,成为五类分子。把地主分子宣传成吃人不吐骨对雇工残酷剥削的无情之人,让我们贫下中农和下一代对地主阶级恨之入骨。其实,在晋南一带从我们所看的史料中,并没有看到罪大恶极的地主分子,相反倒是在本地几辈人靠勤劳简朴,省吃俭用慢慢积累起财富,在当地人眼里是很本分的农民。甚至主人和长工同吃同劳动,一年四季,风里雨里,辛苦异常。年终,主人给长工做棉衣棉裤。试想,在长期的乡村文化背景下,没有诚实守信、勤劳本分的品德,没有令人折服的口碑,你是不可能雇佣到长年在你家打工的长工的。在莫言和韩石山的文章中我也读到这样的情景。以后,我又一次看到四川在当时的极左路线下对刘文彩夸大其实的无妄宣传,更加感到疾风暴雨式的革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破坏程度。刘少奇的“剥削有功论”,其实是在特定的历时条件下,对没有生产资料的穷人的一种救赎。没有基本的生存,谈何发展?现在的打工制度,谁又能说没有剥削。

鬼附身: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听到谁谁把谁踩上来了,所谓踩上了就是死去的人附身于一个活着的人身上,通过活人说着死去人的心里话。这种传说有点穿凿附会,虚妄神秘,我至今并没有见过,也不太相信,但村里确实有人见过。据说言谈神态惟妙惟肖,特别是语音口语很是神似,装是装不会的。这个活着的人大都身体虚弱,多病多灾,好像鬼魂就比价容易附着于他们身上。听老人们说人死后,特别是年轻人死后,大都心有不甘,常常把魂灵附着在别人身上,给自己的亲人交代未完的事情。我从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中也看到过这种传说,那是一个百岁老人的亲身经历。我想以季先生的学养他不可能杜撰那样的东西。还有《圣经》读本中,我们也看到过这种说法。

人物简介

杜刚辰,万荣县里望人,任职于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

张盼

张建平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zhanga.com/bzfb/9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