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本期[史学]栏目中,陈彦平从漆棺装饰出发,梳理固原北魏漆棺墓的鲜卑文化特征,指出其中呈示的北魏王朝与西域及域外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迹。孙鹤考索了唐代国子监有关书学生员的招生、课程设置及国子监经生的书法教育等情况,亦希望对于今天书法人才的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冯春术结合现存文献和图像资料,还原收藏家裴景福和书画家、教育家李瑞清交往的一些细节,并藉此补录阙如于《清道人遗集》的书画跋语与读者共赏析。[理论]栏目作者曹向晖以《风图》和《70亿之脸》两件作品为例,探讨信息可视化设计理论中涉及的对可见及不可见信息的处理,以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徐翎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收藏家裴景福一生交游甚广,且对他的收藏与审美观念影响颇深远。本文结合文献和图像资料,尝试还原收藏家裴景福和书画家、教育家李瑞清的交往细节,探讨书画藏品及共同爱好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同时将其放在晚清民国鉴藏史的整体范畴讨论他们的鉴藏活动所具有的特性和意义,藉此管窥晚清民国时期江南书画收藏这一文化景观的丰富性。关键词:裴景福李瑞清书画收藏交游
一
裴景福(—)字伯谦,仰山,亦号殿臣。又号睫闇,别号安浦、西域戍卒、稀翁等。咸丰甲寅年十二月初二日吉时生〔1〕,行一。作为一个典型的士夫官员,裴景福一生中友朋众多,与之互动者有吴昌硕、费屺怀、庞莱臣、何熙伯、盛伯熙、狄平子、王树柟、宋伯鲁、金保权、胡璧城、李瑞清、马其昶、陈澹然、俞明震、潘汉泉、李鸿章、吴汝纶、范肯堂、吴观岱、张人骏、叶昌炽等清末民初的文化名流,还有日本的长尾甲、法国的伯希和等。裴景福年轻时从潘汉泉习书法,其鉴藏也受到了潘汉泉影响。〔2〕到京师后,裴景福与王懿荣、冯誉骥、景朴孙等学者、藏家交游,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问。
图1裴景福著《睫闇诗钞》,黄山书社年裴景福著有诗集《睫闇诗钞》(图1)、游记《河海昆仑录》传世。裴景福以个人藏品为主体撰有《壮陶阁书画录》(图2),对藏品的质地、尺寸、收藏年代、地点、真伪、题材、内容、风格、递藏关系,甚至收藏情境,均做详细记录。他还耗费巨资将法书部分镌印为三十六卷《壮陶阁帖》〔3〕,识者咸谓足与《三希堂乾隆初拓》媲美〔4〕。裴景福能有如此丰富的收藏,首先,是因为“俸所入,不治家人生产,独嗜古人书画,见辄购取,不惜重资,故收藏甲天下”〔5〕,说明其不但富有家资,还有稳定的收入,才能使他有足够的收藏经费。第二,是裴景福遇到一个收藏的好机会,“其所以得多如此者,以咸丰时圆明园被夷祸,粤匪起东南祸尤烈。光绪时,有拳祸,上自天府琳琅,故家旧物,皆颇散出。君生际其时,又遇处高明,少随宦宦江苏,自洎登第留京朝,旋改宦粤,皆大都会,人文之所萃也。物聚所好,亦会有天幸。”〔6〕19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动荡中,皇家贵族的收藏流散于世,书画频繁易手。裴景福驻留过的江苏、北京、广东等地正是文物与藏家荟萃之地。
图2裴景福著《壮陶阁书画录》,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原籍江西临川。近代著名书画家、新式教育的开拓者。年中举人,年中进士,至年间创办两江师范学堂。期间亲赴东邻日本考察学习,聘请日本教员传授现代科学和工艺美术科目,如图画手工科、音乐学科。民国以后退隐不仕,由“奉职之臣”到居沪鬻卖书画的“食薇之民”,自称“清道人”,以示不忘旧朝。李瑞清精于文字训诂、金石考据、书画鉴藏,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人。 裴景福与李瑞清的交往,据《壮陶阁书画录》中所记,李瑞清在裴景福收藏的唐代于阗画家尉迟乙僧《游丝罗汉朝天王像》跋语,“辛亥国变,余既为道士,鬻书画沪上,得见伯谦先生于吴仓翁坐,遂纳交焉。乃得尽观其所藏名迹。先生本与恪士前辈至交。〔7〕恪士数数为余言之。本约过苏访者数矣。一旦得见,遂成莫逆。与余弟阿筠相过无虚日。”跋文显示,俞明震和裴景福认识比较早,俞明震有意介绍李瑞清和裴景福相识,但是一直没有成行,主要原因是因为裴景福一直在广东地区做官,后来又被发配到新疆,一直到年才返回江南地区。年,李瑞清和裴景福在吴昌硕居处遇上,一见如故,遂成莫逆。辛亥革命后,李瑞清拒绝做民国的官,避居上海,以售卖书画为生。裴景福则在流放新疆赦归后,时常往返于上海、无锡,安徽霍邱、蚌埠〔8〕等地,与亲朋故旧诗酒书画往来,间或参与了上海的一些书画展览。两人同为清朝故吏,皆酷爱图书、书画,相谈投机,一见如故。年至年间,李瑞清观赏了裴景福众多的书画藏品,为心喜者题跋,亦题签即将付印的书画著录;他这部分书画跋语十分精彩,却阙如于《清道人遗集》,颇为遗憾。下文即就本人所见所知,聊补所缺。
图3董其昌临颜鲁公书东方朔画像赞纸本24.5×.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二
1.董其昌《临颜鲁公书东方朔画像赞》裴景福十分珍视董其昌这幅《临颜鲁公书东方朔画像赞》(图3),除盖有其诸多收藏印外,有三段自跋,录于下:跋一云:思翁此卷虽习《画赞》,然实意在《巨川告身》,胎乳甚微。诵公识语尚可参悟。甲寅(年)四月睫庵。跋二云:书画自怡非悦人也。此香光52岁作,已无悦人之意。如小儿初写,上大人曰:孔已任天而动,信笔所之。无一毫妄念,而颜筋柳骨已胚胎其中。佛言我本无法,有法便不是佛,而一部愣严无非法界,此卷是已。乙未(年)四月睫庵偶记。跋三云:包安吴与钱鲁斯论书谓,功力深到,画心必有白痕一线,画外浓墨一线如双钩。立论至精,余于鲁斯书蜡笺联偶一见之。思翁此卷用极精之镜面光笺。墨气更分明易见,每画墨痕均左重右轻,划然两界。而笔心白痕一丝亦显然可见。每勒落笔,每挑内向,墨痕必加浓,与安吴所论悉合。此香光一生收因结果,实证向上一闗时也。世有具佛眼慧眼者,始可与观之。谨寄呈梅庵道人参此妙谛辛亥(年)秋九月裴景福书于梁溪壮匋阁雨窗。裴景福认为,董其昌看起来是在临颜真卿《画赞》,实际上学的是徐浩《巨川告身》帖,并且已经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每画墨痕均左重右轻,划然两界,笔心白痕一丝鲜明;每勒落笔,每挑内向,墨痕必加浓。李瑞清则认为董其昌的书法是从颜真卿的《多宝塔》入手,董其昌临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时仍“以偃华敛锋以和缓取势”,但是“每作一钩,必回腕高悬”,其实是想用王羲之的轻盈灵便来改变颜真卿的厚重板滞,即兼取碑帖之长为己所用,成就自家面貌。故跋裴景福藏《董其昌临〈颜鲁公书东方朔画像赞〉》云:颜鲁公书东方朔画像赞,昔人谓无一笔不从右军来,特变其面貌耳!今世无原本,其所号为唐石者,已徒具形质,其用笔之妙莫能窥也。但以其书体测之,当与《离堆记》同。赵子固谓右军一搨直下之法惟率更《化度寺》及颜鲁公《离堆记》传其秘。此可知古人学书之法也。董华亭书本从颜鲁公《多宝塔》入,《多宝塔》以偃华敛锋以和缓取势。华亭仍以偃笔临之。意欲更以右军变鲁公,故每作一钩,必回腕高悬。敛墨入纸,净洁如玉。此非深于书学者,莫能知也。伯谦先生收藏甲东南,评论古今书法无不入微,幸有以教之。〔9〕2.[传]范宽《长江万里图》裴景福藏有传为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长江万里图》(图4),裴景福在自跋中云:“乾隆内府藏《范宽江图》,续入《石渠宝笈》上等,丁亥()秋壮匋阁主人得之京师。咸丰初赏某勋贵,始流落人间。裴景福恭记。”跋文前钤盖“□闇宝此过于明珠骏马”“霍邱裴景福弱冠后寓吴客燕所得书画碑版”,跋文后钤“景福私印”。
图4[传·北宋]范宽长江万里图纸本设色35.3×.5厘米裴景福旧藏(请翻转观看)李瑞清一见到此画大为倾倒,跋云:“余昔年曾见景朴都护〔10〕所藏范华原(宽)《秋山萧寺图》,后有米友仁跋。山头密作聚点,远观大有草木蓊郁之致。思之至今,未尝去怀。去年(年)夏乃又于伯谦先生处见此卷,骇心洞目,嗟叹屡日,数欲假橅,未敢启齿。伯谦先生闻之,慨然允许,置余斋者数月。朝夕展玩,所得为不少矣。昔完白山人〔11〕得梁闻山〔12〕先生致之江宁梅镠〔13〕家,得纵临梅氏数世弆藏,遂成巨子。石谷子得廉州先生致之王太常(时敏)家,尽出唐宋以来名画,俾寝处其中,便以名世。一艺之成,盖若是之难也。异日论清道人画者,莫不慕先生之高谊也。癸丑(年)五月,清道人为伯谦先生题。”钤方印“清道人”。这段跋文中信息量很大,李瑞清说他早年在另一个收藏家景朴孙那里曾经观赏过有米友仁跋的范宽的另一幅作品《秋山萧寺图》,但是看到裴景福藏范宽的《长江万里图卷》后,更为心动,乃至“骇心洞目,嗟叹屡日,数欲假橅,未敢启齿”。裴景福亦因此慷慨地将此画出借,李瑞清把玩、临摹数月,感觉收获很大。故李瑞清以梁巘介绍邓石如到梅镠家临摹梅家所藏金石、王鉴推介王翬到王时敏家中临摹古画,来比拟裴景福此刻给与他的高谊。意犹未尽,李瑞清又续作跋文数言:“陈仁先(曾寿)所藏宋徽宗直幅,与此同一用笔。耕烟散人(王时敏)点染钩勒全得力于此。同日又记。”钤印“宝石室”。“此江图危峰远岫,层峦绝壁,汀洲沙屿,亭宇城郭,竹树芦苇,近樯远帆,无一不备,专心学之,何患不名世耶。”钤印“黄龙砚斋”。3.尉迟乙僧《游丝罗汉朝天王像卷》裴景福就该画的材质、尺寸、用笔、用色、内容做过详细著录,文字间尽见赞赏之意:“纸本,洁白如新。高工部尺一尺一寸四分,十一纸接成。长一丈一尺九寸,用笔细逾游丝。设色妍丽清润,十八尊者皆作行立像。各有捧持之物,袈裟着色不一,丝缕皆见,状貌奇古。其皈依敬畏之忱,描写尽致。天王衣红袈裟,危坐磐石,眉目口鼻如星月丽天。天顶骨凸起如五岳耸汉。后侍立金童玉女,皆具天人之表。……自六朝以来纸绢均有南北粗细之别,隋唐踵六朝风尚,纸绢多用南制,流传至今者,细多粗少,不得谓唐人尽用大麻笺也。……壮陶阁藏唐佛像以此为冠。”彼时该画历千余年如未着手,纸质依然细腻洁净,或佛力所卫也。李瑞清在此画跋语中先是交代了自己和裴景福认识的经过,后就此卷谈了自己的见识以及与友人的通谊之情:“此卷亦曾于旅馆中见之,妙相庄严,一见惊服。余喜画佛,欲假摹一纸,以为粉本,卒卒未果。后先生居蚌浦,余作书乞假。先生乃从远道千里寄来,故人高义,今世宁复有此?此卷用笔如发而劲如铁,傅彩简淡轻拂丹青,与道子同也。后来钱舜举多用此法以作花果。乙僧本善花鸟,或即摹乙僧本,而世莫知也。蚌浦人来,因书数字归之。今仓翁尚健在,而恪士(年)已归道山。余两人长流天地,处此浑浊之世,不卜何日能同读先生所藏名迹如往日之游,未知能果此缘否?书罢太息并问令弟安隐,家弟无恙,己未(年)七月清道人顿首。”裴景福则于著录中记道:“庚申(年)秋仲弟与道人先后归道山往游之缘竟不能果,读之陨涕,此语其谶也。福注)辛亥、壬子之间,余避地沪滨,梅庵已改道士服,偶示此卷,谛观便泪岑涔,然余亦悽绝无言而罢。再见允为题记,未几,携归惠山,还故乡,阔别数载。己未()六月始饬淑儿寄沪梅庵,谅践夙诺。余性粘恋,每遇昆弟朋友缺陷,便忽忽不乐,引为内疚。佛能斩除五伦爱根,普救众生,即被割截,时亦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能证垣陀果也。还以质之梅庵道人,六六老人睫庵裴景福书于蚌山。”李、裴之间书画为媒、同气相求的情谊,由此可见一斑。4.宋拓薛氏五字初损本定武兰亭卷在《宋拓薛氏五字初损本定武兰亭卷》〔14〕帖上,裴景福请老友宋伯鲁、吴昌硕题跋,吴昌硕并为之篆引首十五字,复请清道人题其后。李瑞清跋:“有唐书家之无不学王右军,犹宋书家之无不学颜,国朝书家之无不学董者。其风尚然也。虽时代递嬗,所师各殊,然无不推右军为不祧之祖。右军书世无丰碑巨碣,但有笺简志牍之属。其其最著者世称兰亭修禊帖。其时欧褚诸家均有模本,欧模极近右军。今所谓定武本也。历代书家无不宝之,永以为法。自阮芸苔南帖北碑之说兴,包慎翁复力阐北碑之奥以显于世。同光以来士大夫莫不人人谈篆隶、言北碑矣。帖学从此稍绌焉。言碑学者世最重邓石如,石如篆隶使笔任气,其渊穆之度尚不及唐书家之无名者,何论魏晋。包慎翁口谈北碑,实从帖入。张廉卿〔15〕拘苦而少变化。赵撝叔跳掷如浮薄少年,终乏凝重之态。号学北碑,其朴茂尚不如赵董。余学北碑廿余年,偶为笺启,每苦滞钝,曾季子(曾熙)尝笑余曰:以碑笔为笺启,如戴磨而舞,所谓劳而寡功也。比年以来,稍稍留意法帖,以为南北虽云异途,碑帖理宜并究。短札长简当法南朝殿榜。巨碑则宗北派。故褚登善《孟法师》《三龛记》师《唐邕写经》,《圣教序师》《龙藏》《启法》,至于《哀册》《枯树》乃学《黄庭》,此尤大彰明,较著者也。逮《怀仁集圣教》,遂开米老以帖为碑之渐。自元赵子昂后未有能书碑者,则又帖学之弊也。此卷纸墨精古,诸家考稽尤详,故阙不论。论古今书法之沿南北之变迁,使知此帖为书学一大关键。要非阮芸台先生一人奋其私说所能革命也。伯谦先生以为何如?玉梅花盦道士清。”〔16〕从跋中可以看出李瑞清对书法史上诸大家师承、流派、渊源了然于心,对不同时期援碑入帖、引帖入碑即碑与帖关系的分析极为中的,对诸书家也有中肯的品评。李瑞清幼学鼎彝,学散氏盘最久,后学齐之属,遍临诸铜器。弱冠学汉分,年廿六始用力今隶、六朝诸碑靡不备究,尔后始稍稍学唐以来书。在他看来,汉、魏、北朝、隋、唐人人重碑,南朝士人雅尚简札,为帖学萌芽。李瑞清认为“从碑入简札,沉不入格,始参以帖学,然帖非宋拓初本无从得其笔法,故不如碑之易得也……临帖以碑笔求之,辄十得八九,若但拘守汇帖,无异向木佛求舍利子,学书之要领,必须明白”。〔17〕裴景福对此帖的鉴赏则更多从美感出发:“此真本也……蝉翼拓,轻云薄雾,纤毫毕现。而五字微损欲凿不忍凿之状活现纸上。”5.鲜于枢书《杜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卷》鲜于枢书《杜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卷》〔18〕曾为裴景福收藏,钤有“睫庵鉴赏”“裴景福书画府”鉴赏章,不知何时流入日本,现藏京都藤井有邻馆。国内印行的此帖多无跋文。这里仅录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中所记李瑞清跋:“昔人云,赵吴兴每见鲜于伯几所作榜书则深妒,必自书以易之。及余见世传伯几书无绝殊者,吴兴安肯妒之?徒妄语耳!前年于陈考功处见伯几真书《道德经》卷子,运捥舒和,有晋唐风范,无复宋人趁笔使气之风。今夏忽又于伯谦旅舍中得见此卷,乃大惊叹。退翁〔19〕以为鲜于传世之书此为第一,非妄语也。成邸〔20〕论吴兴、伯几毗柔毗刚之说。以余观之,实得其反也。吴兴于碑碣用北法,于简札用南法;伯几真草俱用南法。大约吴兴师右军,伯几师大令。右军真出于篆,草出于隶;大令真出于隶,草出于篆。故吴兴草书善转换,伯几草书敛锋内转,此其异也!此卷实学怀素《自叙帖》而不失晋贤温粹之度,不若明人之徒狂怪怒张,只能欺骇俗目耳!古法扫荡尽矣。癸丑五月下旬清道人题,今日伯谦将归霍邱。”对于书画作品的鉴赏,最能看出鉴赏者的积淀与眼界,李瑞清从鲜于枢的这件书法作品中,一一分析其与赵孟頫书路上的相异之处,同时批证孙承泽、永瑆等前人同辈的观点,内涵丰富。裴景福亦认同他的观点,言:“雄健腴润,固是松雪劲敌”。末尾一句“今日伯谦将归霍邱”,于日常互问行踪的平淡语气中透出两人的深谊。6.颜真卿《三表墨迹真本长卷》颜真卿《三表墨迹真本长卷》〔21〕中“三表”分别是谢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表、让宪部尚书表、谢兼御史大夫表。这个墨迹真本,今日已不知下落。裴景福在著录中记载:三表皆为唐白棉纸本,生殢厚腻,与黄麻纸异。三表共长工部尺一丈三尺一寸一分,高一尺。第一表长三尺八寸二分,第二表长六尺六寸二分,第三表长二尺六寸五分。对于与三表之间的机缘际会,亦有谈及:“壬子(年)秋八月得之沪上,故友刘铁云〔22〕箧中物也。…余谪西域,定喀喇库勒泊为黄河初源,定于阗南山为昆仑主峰,东归后,订三表及藏真自叙为真迹,此皆平生快事,差足自豪。”“铁云久以鉴藏名海内,戊申(年)谪戍西域,与余同难,一见如旧相识,时过从畅叙。去秋避地沪上,从狄楚卿〔23〕处购得之。”此跋内容涉及颇多,谈到了裴景福与刘鹗一同被贬谪新疆一事,以及自己在新疆的作为以及东归后与“三表”的遇合。其中裴景福于贬谪境遇中仍着意勘察实地,寻访并确定黄河初源、昆仑主峰之举,可见其文化风骨,亦是其友朋多至之缘由。对于被认为“平生快事”的收藏“三表”真迹一事,显然也是他乐于与友分享的,“三表”入手后,他将“此卷寄沪上求梅庵道人题”,奈何“稿已成”,道人却“未及书卷而殁”。在挽联中,裴景福将李瑞清比作旷代难逢的天才,与五代书家杨凝式〔24〕同列:“有唐垂统三百年,传韭花书,大名谁并杨风子;嗟我论交二十纪,吊玉梅馆,旷代难逢清道人。”李瑞清原有一跋在刘鹗手中,李瑞清去世后,裴景福寻出仍附装卷后:“颜鲁公为有唐一大宗,宋以来,书家莫不宗之。蔡(襄)、苏(轼)、米(芾)皆出鲁公,涪公(黄庭坚)意欲求胜坡公,故苏学颜,而涪翁学鹤铭。明董文敏虽学杨少师(杨凝式),实从鲁公出。然董之学颜与蔡同,皆阴柔之品。国朝学颜则钱南园(沣)、何子贞(绍基)。钱南园独师其阳刚之品,何晚年则以隶篆化颜法,此三表曾于何子贞丈家见双钩本,又见芋香山馆刻本〔25〕。真迹今归刘铁翁,先生出箧相示,何图复得见此原本,因论颜鲁流派本末书于卷后,弟瑞清跋。”之后再附李瑞清应裴景福之邀新作跋文:“伯谦先生阁下,郁郁居海上以笔墨为生涯,真成一贾人矣。而世事日非,大堪浩叹,独不得与我故人一握手为恨耳。周莲翁〔26〕来,得手书并鲁公三表墨迹卷子,真人间鸿宝。尊书尾自是名题,当敬为跋之,未敢率尔也。前尉迟乙僧卷自是名稿,细审纸墨尚有疑非唐物者。若此,真可确信之品并可见鲁公学褚之处。国朝钱侍御一生学颜,用功极深,然笔笔着意,此笔笔不着意,此其所以神也。他不多及,霜寒珍卫,清道人顿首,十月廿三。”李瑞清于跋语中感叹世事日非,憾己已形同贾人,郁郁之情如见。裴景福记述经过,语词间亦可闻惜恨之音:“此卷铁云收藏时梅庵曾有一跋。因幅式太高,予改装损去。庚申(年)春寄此卷至沪,求梅庵再作跋,欣然允之。乃跋,成,病作,未及书入卷而殁。榕庵(李瑞清的弟弟)寻原稿不得,闻之凄然。此卷到后,覆书,有不得与吾故人一握为恨语,竟成恶谶,附装卷内识此一段未了缘云,壬戌冬景福书。”
三
交游总是互通的。与裴景福往来,对李瑞清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著录中,裴景福对王原祁《云峰叠瀑图》〔27〕中的亭阁寺宇、林木山石、白云飞瀑等细节的师承渊源一一拈出,可见他对山水画史十分熟悉,对重要画家的技法了然于胸,故能自信、精准的指出王原祁作品中的前人元素,如:“着色浓艳,亭阁寺宇仿刘松年,林木山石仿荆、关、北苑,白云飞瀑仿伯驹、松雪,俨然仙山楼阁也。”此画裴景福购得后请李瑞清观看,李瑞清“叫绝不已”:“壬子(年)夏见沪上书画会,咸疑其伪,予诧为奇迹。购得以示清道人李梅庵,叫绝不已。予二人契合,从此始,每为予题卷轴辄数百言。”两人的契合无疑需要一定的基础,从跋语可见,在众人的质疑之下,一个“诧为奇迹”,一个“叫绝不已”,二人顿生知音之感是为必然了。之后二人往来渐密,亦有一同参加“题襟馆书画会”展览,展出自己收藏的书画作品。〔28〕年,裴景福去世五年后,这件“不失晋贤温粹之度”的作品再次出现在上海书画市场上,画估曹友卿拿来给另一位鉴藏家吴湖帆看,吴氏一眼认出是“裴伯谦家物也”〔29〕。书画鉴赏、题款作跋作为文人士夫交游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植于他们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同步,亦是一种智识和品格上的相互砥砺和赞赏。书画作品在这样持续不断的递藏过程中,在不断延长的题跋、印藏及文字著录中,获得不断更新的生命——这些与书画印迹共存的人的行为痕迹构成了书画作品密不可分的、有机的生命力。全面考证、梳理题跋、印藏与著录间的联系,不仅可以作为作品真实可靠性的证明,还可以追踪到闪烁于历史长河的人性光辉。
注释:〔1〕见上海图书馆藏《裴景福乡试硃卷》,同治十二年裴景福《江南拔贡卷》。卷上所署生年为“咸丰丙辰年”,即年。而据裴景福在《河海昆仑录》中言:“余降于咸丰甲寅丙申日加午,今五十二年矣,愧修名之不立,怅美人之迟暮,将何以慰亲心而觑往哲”,甘肃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另,裴景福有枚收藏印“咸丰甲寅睫闇生”,本文采用咸丰甲寅()年的说法。
〔2〕裴景福收藏的主要掌眼人是潘汉泉、费屺怀和胡璧城。潘汉泉(—),原名金芝,号心缄子。江苏淮安人。晚清书法篆刻名家,与印学大家吴熙载友好,印风亦似吴氏,书法以北碑为主,于汉隶、北魏、六朝碑刻用力尤勤,书体刚劲通达、醇古朴茂。喜客游,遇事敢言,在淮安有大名。费念慈(—),字屺怀,号西蠡,晚号艺风老人,武进人。年进士,会试后任馆阁职、翰林院编修。言涉朝廷,被遣归吴中,与翁同龢、汪鸣銮等相善。长于诗文、书画,藏有古书画、图籍,有《归牧集》传世。胡璧成(—),字夔文,泾县人。光绪丁酉举人,京师大学师范馆毕业。年安徽省临时议会成立,选举胡璧城为议长。
〔3〕裴景福在广东做官时,得南海潘氏海山仙馆与孔广陶岳雪楼诸家遗物,加之自家所藏之帖,摹刻而成《壮陶阁帖》。以“元亨利贞”分为四集:元集六卷,收魏晋至唐;亨集八卷,收五代至宋;利集十卷,皆为元人;贞集十二卷,主要是明清时期的人。后又刻《壮陶阁续帖》十二卷,补遗一卷。
〔4〕〔5〕见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金保权序》,中华书局年珍仿宋版印。
〔6〕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马其昶序》,中华书局年珍仿宋版印。
〔7〕俞明震(—),字(塙)恪士,号觚庵。年科举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嵩奏调,于年担任台湾布政使。数日后,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嵩、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国,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戊戌变法期间,其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年,代理布政使。年卒于杭州,所著《觚庵诗存》四卷传于世。俞明震评裴景福《睫庵诗抄》“度岭以后悉近坡公”云:“七古格调多出东坡,而妥帖排奡,开阖动宕,纯以劲折之气行之,当于国初诸老中独树一帜。”裴景福有诗《同镐仲同年游海幢寺俞塙(恪)士主政赴台湾》。
〔8〕民国初年蚌埠为安徽北部重镇。倪嗣冲作为安徽督军后,其长期驻军徐、蚌一带,安徽省政府决事多在蚌埠而非省府安庆。裴景福从新疆赦归,曾有一段时间为倪嗣冲幕僚,在蚌埠活动,担任秘书长、政务厅长、民政厅长等职。
〔9〕见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董其昌临〈颜鲁公书东方朔画像赞〉》,中华书局年珍仿宋版印。
〔10〕景朴都护(—),即完颜景贤,字享父、任斋,号朴孙,室号小如庵、三虞堂、虞轩、献厂、咸熙堂、真晋堂等。景朴孙的藏品很多来自于清末大收藏家盛伯熙(昱)和端午桥,尤其是古籍版本。
〔11〕邓石如(—),名琰,字石如。又字顽伯,号完白山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安徽怀宁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传世。
〔12〕梁巘(—),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安徽亳州人。清朝著名书法家。
〔13〕梅镠,字既美,号石居,一号青溪。宣城人,上元籍诸生。通训诂学,工篆隶。藏有秦汉金石、书画、善本。
〔14〕关于《宋拓薛氏五字初损本定武兰亭卷》的递藏关系,参见庄申《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省书画创作与收藏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年版,第57—77页。
〔15〕张廉卿(—),即张裕钊,号濂亭。年举人,善属文、书法,书法独辟蹊径,融南北碑帖于一炉,有“千年以来无与比”的美誉。授内阁中书。入曾国藩门墙,曾氏对其抱有很大期待。曾在各地书院讲学,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16〕李瑞清《清道人遗集》,黄山书社年版,第73页。
〔17〕同〔14〕。
〔18〕见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杜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卷》。
〔19〕孙承泽(—),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退翁、退道人,清初收藏家,明崇祯四年(年)中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年被清廷起用,历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富收藏,精鉴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
〔20〕永瑆(—),号诒晋斋主人,乾隆第十一子,嘉庆异母兄。封和硕成亲王,其母为富察氏。曾在军机处任职走,总理户部。善书画,喜收藏。永瑆创“拨镫法”,与翁方纲、刘墉、铁保齐名。有《诒晋斋集》《听雨屋集》传世。
〔21〕见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颜鲁公三表墨迹真本长卷》卷一,中华书局年版。
〔22〕刘鹗(—),江苏丹徒人,原名孟鹏,后更名鹗,字铁云,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音乐、算学等实际学问,喜收藏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刊刻出版研究三代文字的《铁云藏龟》等书。后因私粜仓米赈京畿饥民,被发配往新疆。著有小说《老残游记》。
〔23〕狄葆贤(—),字楚青、楚卿,号平子、平等阁主人。江苏溧阳人,生于江西。幼随父学耕,后居沪。擅诗文、书、画,家富收藏,精鉴别。曾中举,后留学日本,为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创办《时报》、有正书局,出版《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和《佛学丛报》。著作有《平等阁诗话》《平等阁笔记》等。他工诗能文,信仰佛学,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诗词多首。
〔24〕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时人以其纵诞,谓之“风子”。杨凝式在书法史上是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深受其影响,代表性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等。
〔25〕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人。清道光进士。曾任兵部尚书、陕西巡抚、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云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参与禁烟与鸦片战争抗英;有文才,建“芋香山馆”,内藏古籍图书、法书、名画等。有《芋香山馆诗文集》《李文恭公奏议》《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等存世。
〔26〕周莲甫,裴景福在无锡的书画同道,多次为裴景福购买书画。室名猗兰室,亦富书画收藏。
〔27〕常见网络上有此画的图片,都太模糊。在已出版过的王原祁的相关画册中未见此画。
〔28〕见王中秀《梦蝶集:王中秀美术文钞》之“曾熙、李瑞清上海艺术活动一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版,第页。
〔29〕吴元京审订、梁颖编校《吴湖帆文稿》,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版,第9页。冯春术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年第5期)
本文内容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美术观察》杂志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