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谊日花语寄和平

今天是国际友谊日

上午9点

我馆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人道主义救援”展示区域

举办“感恩义士·致敬英雄

——花语仪式化教育”启动仪式

活动现场

01曾经:他们冒险保护难民

在南京大屠杀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

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

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等25位国际友人

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

利用中立国国民

和国际红十字会委员等特殊身份

设立南京安全区

保护了25万多中国难民

02如今:花语寄和平感恩义士

启动仪式现场

摆放着破碎的瓦片、苔藓

白掌、松、和平月季

以及以红端木设计制作的红十字会标识等

中国传统插花传播者

本次花语作品设计者郑翕文女士介绍说

作品中散布着破碎的瓦片

寓意着在南京大屠杀那段苦难的日子里

城市饱受摧残,一片废墟

瓦片上以苔藓覆盖

苔藓的花语是“母亲的爱”

寓意着大地母亲恒古不变的爱

也象征着新生

现场还布置着25组白掌

郑翕文解释说

“白掌寓意着高洁、友谊和平安

现场25组白掌的分布

与南京大屠杀期间25位国际友人

在南京安全区设立的

25处难民营的地理分布相呼应。"

此外,现场还有松的元素

在中国传统花语中代表“坚强不屈”

象征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全场最点睛之笔是一株粉色和平月季

郑翕文说

“粉色和平月季的花语是和平使者

借它和平使者的身份和国际友谊日的纪念意义

向世界传递携手守护和平的美好心愿”

仪式上

南京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为崧(下图左)

与纪念馆副馆长时鹏程(下图右)

共同将一枚由红端木创作而成的

“红十字”标识

置于“人道主义救援”主题展示区醒目位置

随后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

将一束和平月季置于盆景中

至此

整部象征和平的花语作品圆满完成

03愿景:向世界传递和平之声

张建军馆长在现场致辞中表示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辛德贝格、魏特琳等国际友人

都很喜欢花

“例如辛德贝格喜欢黄玫瑰

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就的日记中

曾数十次提及菊花

我们用花语这种仪式化教育的形式

与历史对话,与观众对话

在展陈中,通过至暗的历史照片

与有花香有色泽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

来向世界传达历史与和平的故事

更好地强化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

功能及警示意义。”

南京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江伟

纪念馆员工代表

纪念馆紫金草学雷锋志愿者代表

一同参加了当天的启动仪式

04观众:“很有心”

活动也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肯定

来自湖南的观众佘女士说:

“刚走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那种黑、白、灰的基调

时刻提醒着这段历史的惨烈

历史照片也展示着当时同胞的苦痛

真是触目惊心

而走到‘人道主义救援’板块

看到这些颜色鲜艳的花

顿时形成鲜明的对比

内心感觉被从伤痛中稍稍拉回来一些”

她认为这样强烈地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纪念馆用这种方式

向我们传递历史

又慢慢抚平内心的恐惧

很有心”

来自江西的陈女士带着孩子一起来参观

她说:

“历史要学习

来之前也怕孩子看了后有心理阴影

但是看到墙角中展示的明媚的花

心里有了安慰

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需要珍惜

历史需要铭记

我希望孩子参观后

能在两者之间获得一种平衡和领悟”

05未来:系列活动将开启

据悉

未来,纪念馆还将持续举办

多场花语系列仪式化教育活动

下一场计划在8月8日至14日期间

在纪念馆分馆——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办

“泪滴中呼唤光明

——花语仪式化教育”主题活动

审校

李凌赵伊汉

编辑

俞月花

摄影

蔡美婷

视频

李婧娴王琬卓

签发

凌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zhanga.com/bzjz/7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