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李泽朋做上香油不卸担,传给儿子接

“一口大锅,一架石磨,还有四处摆放着的笸箩……在村里低矮的砖木结构油坊里,鼻端萦绕着香油独有的醇厚香气,父亲就在其间日复一日地忙碌着。这是李泽朋对父亲李汉如和老李小磨香油挥之不去的记忆。”

  年,李汉如有了自己的香油坊,李泽朋也跟随父亲一门心思做起了家传手艺。年,李泽朋接替父亲,成了老李香油坊的当家人。年,李泽朋和李汉如一同恢复了失传数十年的去皮芝麻酱传统制作技艺。“做香油不像其他买卖,只要干上了,就卸不了担。”在认识到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性之后,李泽朋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现在的传统工艺越来越少,我们必须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之上,提高生产率,不能一味墨守成规。”

李泽朋

  年8月生于河北固安,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磨香油、去皮芝麻酱代表性传承人,老李小磨香油、去皮芝麻酱第四代传人。年,李泽朋高中毕业后,随父亲李汉如学习香油加工技术并逐渐掌管香油加工厂。年,李泽朋和父亲李汉如共同发掘恢复了已经失传数十年的去皮芝麻酱传统制作技艺,并向市场推广。年1月,老李小磨香油和去皮芝麻酱被列入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多次参加河北省内及京津地区的非遗展览、展示活动。

用水代法制取香油

  “现在市场上有三种香油,小磨香油是采用最传统的加工方法——水代法进行取油,这种方法在低温低压的环境中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芝麻的香气。”一说起自家生产的老李小磨香油,李泽朋犹如打开了话匣子,这门家传手艺,起自李泽朋的祖父李瑞春,“我祖父是固安南黄垡村人,他曾经在山东给窑主看窑,与当地一崔姓香油坊的主人拜过把子,学习了香油制作技艺,并把这门技艺带回了家乡。”

  后来,李瑞春又将这门手艺传给了李泽朋的父亲李汉如。“我父亲做香油,算是村里的副业,供给村里的粮库,再供应给北京。”在李泽朋的印象中,自己每天放学,父亲都还没有回家,依然在生产队的油坊里忙碌。“油坊里酷热难耐,即使是冬天,也只穿得住一件背心。”

  年,李泽朋高中毕业,零零散散做过不少工作,但最终,他还是在父亲的期望中,回到了自家的香油坊。“我父亲常说,‘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干了一辈子,他不想关了自己的香油坊。”

白酱卖的是功夫钱

  从筛选芝麻,到猛火炒制、扬烟出锅,再到磨制和倒浆,做出一瓶小磨香油,前后五道工序一步都不能马虎,“筛选芝麻,要用清水捞,用我们的话来说,沉底的才是好芝麻。炒制的时候,别看芝麻粒小,一定要用猛火,如果潮气不能及时散出,就会影响芝麻的出油率和口感……进入到倒浆这一步,必须要用滚烫的热水,香油不怕热,如果水不够烫,不仅出油慢,油还出不净。”谈及制作小磨香油的过程,李泽朋将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工序看起来简单,但这里边的奥妙,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

  老李香油越做越好,但李泽朋总觉得还不够。年,偶然的一天,父亲对李泽朋说:“咱们何不把去皮芝麻酱发掘出来。”就这样,李泽朋和父亲开始了对这门传统技艺的摸索恢复,“我们祖上挑着担子卖油的时候,做的就是去皮芝麻酱。工序流程一直都知道,但失传了几十年,只能摸索着来。”李泽朋说,去皮芝麻酱又叫白酱,“老辈儿们常说,去皮芝麻酱,卖的是功夫钱,过去只有达官贵人们才吃得起。”李泽朋说,比起普通芝麻酱,去皮芝麻酱工序更为繁琐,浪费多,制作风险也高,“稍有不慎,一锅芝麻就糟践了。”

工序全凭经验掌握

  “柔嫩爽滑不糊嘴”,这是去皮芝麻酱与传统麻酱在口感上最大的区别,“据我所知,现在去皮芝麻酱,全国可能只有我们一家在做。”提起这一点,李泽朋不无自豪,“做去皮芝麻酱,要选最好的芝麻。清洗、浸泡、堆闷、脱皮……每一道工序,考验的都是操作者长久以来的经验、眼力和力道,“芝麻的皮相当薄,力气大了,里边的仁儿也会搓坏,这轻重全凭经验来掌握。”

  为了检测自己做出的香油质量,李泽朋还特意每年留下几瓶油进行储存实验,“国家标准的保质期是18个月,我想看看放置更久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一味墨守成规的李泽朋,还引入了一些机械化操作,“过去用的都是铁锅、烧柴,用特制的芝麻耙,一刻不停的进行翻炒,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现在用一些电子机械作为辅助工具加入。”

  如今,李泽朋将自己的手艺手把手教给了儿子李伟硕,“我们以家族传承为根本。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在保证品质的前提条件下,提高生产效率。”

  北京晨报记者何安安

马丹丹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前期症状
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zhanga.com/bzzp/3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