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梦想正走进现实

      人口10万的钟祥柴湖,中国移民第一大镇。柴湖冷暖,各界牵挂。年7月,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建设全国一流的产业转型样板区、“四化同步”示范区、民生改善先行区,柴湖翻开了新的一页。两年多过去,柴湖喜讯传来:贫困人口从人减少到人,降低了35%;居民人均纯收入从元提高到元,增长了91%。大柴湖人几十年脱贫致富的梦想,正一步步走进他们的生活。一个大棚35亩,6个大棚依次排列,组成一个巨大的花卉培育车间,站在这头,望不到那头。7个月前我们到访时,这里还是一片旷野。走进大棚,温暖如春,凤梨红艳,白掌青翠。苗床前,罗城村6组农民黄雪梅正忙着分栽白掌苗。8个月后,这批白掌将流入全国花卉市场。“柴湖培育的凤梨、白掌将占全国市场的七成份额。”湖北农青园艺董事长李志慧说。如同回乡创业的李志慧一样,大开发中的柴湖人,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日新月异的故事。   从担忧到欣慰——老支书罗锋:“各方添柴加火,柴湖水真的烧开了。”18日下午,农青园艺二期工程现场。见到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早阳,罗城村支书罗锋急切地说:“新城建设速度慢下来了,你得加紧督一督。”“光沙盘不行,得搞一个有声有影的东西,让大家知道新城啥样。”“房子啥价,要早点定下来,让大家心中有数。”当了35年村干部,经历了柴湖几次沉浮,对这一轮开放开发,罗锋起初心里也不踏实。年,柴湖开放开发第一次座谈会,罗锋曾一连问了梁早阳三个“怎么办”——“战略会不会变动,变了怎么办?”“调子定这么高,打不响怎么办?”   “地圈了,没企业来怎么办?”两年过去,罗锋喜上眉头:“就像鸿忠书记讲的那样,各方一起添柴加火,柴湖的水真的烧开了!”柴湖的扶贫脱困,省委、省政府一直牵挂于心。年7月至年1月,省委书记李鸿忠四进柴湖,率领工作专班田间地头看收成,进村入户访民情,为柴湖振兴发展和脱贫致富“拿脉问诊”开良方,明确要求,“把柴湖的水烧开”“大柴湖振兴发展要一步到位,后来居上”。一步到位,后来居上——高起点,高标准,让几经沉浮的柴湖人精神大振!誓把“柴湖”变“财湖”的攻坚战,让柴湖人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美好未来!17个省直部门深情帮扶:扶持40个项目,投资近10亿元。荆门、钟祥真诚驰援:名干部组成的79个工作组进驻柴湖,谋产业,兴园区,建新城。“一个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成为省级战略,在全省属首例,全国也不多见。”梁早阳说,省级战略将扶贫开发与振兴发展结合起来,大柴湖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开发”的战略转变。到年底,柴湖不仅可实现整体脱贫,而且实现与全省同步小康。两年开发,柴湖人绘就了自己的产业版图:壮大花卉产业,打造“中国花城”;发展童装、电子信息产业,支撑移民新城。罗城村位于花卉产业园的核心区域,亩耕地目前已经有亩流转给了湖北农青园艺。罗锋算了一笔流转效益账:一亩地,一年两季,种小麦、黄豆,最高收益元;流转给企业,年租金元,净增元。土地流转后,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由原来的多人增加到多人,在外务工收入增加;留守的人员在花卉基地打零工,每天有60元—80元的收入。“花卉产业让罗城村人均增收4元。”去年底,罗锋应邀参加开发区花卉产业论证。新目标让他充满期待:3年内,柴湖高档盆花面积将扩大到亩,成为全国最大盆花基地;建成亩百合园、亩牡丹园、亩云天花海产业园。“我们这里将成为花的海洋。”罗锋说。   从纠结到踏实——老移民闫福荣:“搬进新城,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19日上午,柴湖移民新城展示中心。63岁的闫福荣弯着腰,仔细地观看房屋户型模型。从40多平方米到多平方米,可供选择的户型不少,她拿不定主意。“最小也得两室一厅吧。”听闫福荣介绍完家里情况,开发区城建办公室副主任沈明建议。闫福荣是柴湖第一批签约入住新城的移民。按照计划,今年8月,闫福荣和其他多户移民将迁居新城。去年8月29日,大柴湖生态新城开工。“一期规划占地4.5平方公里,远期规划占地11.93平方公里,人口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沈明介绍,从生态田园、移民文化、现代小城三方面着手,新城将打造全国移民集中安置振兴发展示范区。5个月过去,新城第一个小区25栋套住房即将封顶,另外4个小区也已陆续开工。至今年底,新城将完成60万平方米现代小区建设。“3年时间,柴湖将崛起一座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万人的现代新城。”梁早阳说。与众多移民一样,闫福荣对这座新城充满期待。闫福荣是红升村6组人,15岁移民来到柴湖,已在这里生活了48年。报名入住新城,闫福荣没半点犹豫:“家里房子已经30多年了,低矮破旧,一家9口人挤在一起,想盖房又没宅基地。老头子身体不好,3个孙子要上学,到城里住,看病上学都方便。”但闫福荣也纠结:新城的房价会不会很高,自己能不能承受?进城了,离开土地,靠什么生活?……镇民政办、扶贫办主任李中新的一番话,让闫福荣心中的石头落地:新城作为国家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移民进城可以享受很多政策优惠,个人要少掏很多钱。最让闫福荣高兴的是,开发区在新城旁边规划了两个产业园——光电产业园和童装产业园。“以武荆高速为轴线,一边建新城,一边兴园区,立体通道相连,共融共生。”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柴湖镇党委书记冯玉霞说。每次路过园区,闫福荣都要停步数一数,看看又有几栋厂房建起来了。看着不断拔地而起的厂房,闫福荣笑了:搬进城后,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   从漂泊到回归——   “新生代”徐蒙茹:“有产业,就看到了希望。”19日上午11时40分,吉象贝儿服装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部分学员陆续吃饭去了,培训老师冯圆涛还在缝纫机旁忙碌。“这个裤线走歪了,拆掉重来。”冯圆涛对一旁的徐蒙茹说。20出头的徐蒙茹来自郑家集村,是移民新生代,曾在东莞一家工厂做过几年管理。去年,她回到柴湖,参加了吉象贝儿服装技术培训,成为冯圆涛的徒弟。冯圆涛说,中心自年6月运营以来,已陆续培训多人。“大部分人都有过在外打工经历,选择回来,是因为家乡有了产业,我们看到了希望。”徐蒙茹说。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柴湖一直是扶贫重点。修路、建房、给钱——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不少,柴湖为啥没摘掉穷帽?答案是:缺产业!培育产业成为柴湖开发的重心。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瞄准高效农业、童装、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投资近亿元,完成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联想配套产业园、电子产业园、童装文化产业园。   年,吉象贝儿落户童装文化产业园,成为柴湖经济开发区首家工业企业。目前,吉象贝儿一期2栋厂房顺利完工,6栋公寓已经封顶,春节后投产。“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万套童装,带动1人就业。”吉象贝儿副总经理陈立群说。   一直盘泥巴的柴湖人,将涌现一批产业工人。   从创业到创富——农场主马化才:“大家抱团发展,致富路会越走越宽。”深冬,寒气袭人,红英村德泰家庭农场蔬菜大棚里却生机盎然,几个村民正在忙着分拣小葱、芹菜。“一个大棚6分地,可以产1斤,菜贩子上门收购,1.5元/斤,价格还算过得去。”农场主马化才介绍。“效益咋样?”“一年下来,每亩纯收入在0元左右。”“流转了多少地?”“近亩。”一年不是有百把万元的收入?“呵,没那么多。”年冬,应驻村干部邀请,在外承包工程的马化才回乡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第一年,马化才从村里流转土地亩,投资多万元建起60多个长56米、宽18米的钢架大棚;去年,他流转的土地近亩。“我的目标是1亩。”马化才说,今年将发展大棚亩,并投资建设冷库。“有了冷库,就可以对新鲜蔬菜进行初级加工,为乡亲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目前在德泰家庭农场工作的农民工近80人,大部分来自红英等周边村。“大家抱团发展,致富路会越走越宽。”去年底,马化才发起成立“大葱专业合作社”,计划在红英村发展大葱亩,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共同致富。在马化才的带动下,柴湖镇先后冒出了50多个“庄主”,流转土地近2万亩。“他们是高效农业的引领者,也是柴湖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梁早阳说。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
白癜风检查需要做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zhanga.com/bzzp/4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