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2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厅、中山大学共同举办的“命名白眉长臂猿新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新闻发布会”在云南举行,标志着长臂猿家族新成员——高黎贡白眉长臂猿(Hoolocktianxing)的“诞生”。
雄性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摄影:孙忻
生活在我国云南的白眉长臂猿原先被认为是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leuconedys),这种长臂猿分布于缅甸东部、印度东北部和我国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地区,其中缅甸数量为-只(年数据)、印度数量为只(年数据)、我国数量约为只。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的科研团队长期开展我国长臂猿的研究工作,发现分布在我国云南的东白眉长臂猿与分布在缅甸和印度的“兄弟”在外形、叫声等方面有所不同,在进行了DNA测序工作之后,结果显示生活在我国云南的白眉长臂猿与生活在缅甸的东白眉长臂猿约在50万年之前就开始独立演化。范朋飞教授与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五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耗费近10年的时间,确认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是一个新种,并将这些成果投稿到AmericanJournalofPrimatology,于美国东部时间1月11日在线发表,标志着学术界认可长臂猿家族新成员的“诞生”!BBCNews于昨日第一时间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诞生”做出了评述。
图中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白眉长臂猿属下面三个种及一个亚种的大致分布区,橙色区域是天行长臂猿,黄色区域是东白眉长臂猿,绿色区域是西白眉长臂猿,最顶部的灰色区域是西白眉长臂猿亚种。
1)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野外分布记录(蓝色点:鸣声记录;紫色点:照片记录);
2)本研究中涉及的模式标本野外采集地点:天行长臂猿模式标本采集于Homushu,东白眉长臂猿模式标本采集于Sumprahum,西白眉长臂猿模式标本采集于GaroHills。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C,G)和天行长臂猿(D.H)的面部特征对比。上排为雄性个体,下排为雌性个体。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研究发现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遗传物质75%-98.6%的同源性。根据年出版的《世界兽类手册-灵长类》的记载,现生非人灵长类动物为种,其中长臂猿共4属19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命名,将长臂猿的物种数上升到了20种。
雌性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摄影:孙忻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白眉长臂猿属的第3个物种,主要分布于怒江与伊洛瓦底江之间的中缅交界地区,即东部以怒江为界,西部以伊洛瓦底江及其上游恩梅开江为界。国内仅分布于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南段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县和德宏州盈江县。和很多新发现的物种一样,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刚被命名就成为了濒危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仅只左右,被分割在若干破碎化的栖息地中。
以生活在高黎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赧亢站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为例,该区域总共5只,包括1个家庭群4只和1只雌性孤猿。雌性孤猿已经18岁了,18岁对于人类而言是花样年华,而对于一只长臂猿来说则是迟暮之年。之所以成为孤猿是因为没有成年雄性与她配对,即便家庭群中的雄性小猿在成年后与孤猿组建家庭,孤猿也由于年龄问题很难生育后代(长臂猿寿命在30岁左右,10岁成年,才可以参与繁殖)。因此,赧亢站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终将走向灭绝。其它地区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境遇也大致如此。悲哀!
我国分布有6种长臂猿,分别是白掌长臂猿(Hylobateslar)、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concolor)、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nasutus)、海南长臂猿(Nomascushainanus)、北白颊长臂猿(Nomascusleucogenys)和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在我国野外灭绝,而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仅为26只,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我国6种长臂猿的总数不足0只,比我们熟知的大熊猫余只数量还要少,可见长臂猿在我国的生存状况之严峻。长臂猿在我国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个新种的命名,凝聚着我国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自科研人员年发现藏南猕猴、年发现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之后,年3月25日,中国科研人员李成、赵超、范朋飞(通讯作者)在《美国灵长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White-cheekedmacaque(Macacaleucogenys):AnewmacaquespeciesfromModog,southeasternTibet》的科研论文,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新的猕猴属物种——白颊猕(Macacaleucogenys)。时隔2年,又一新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被范朋飞教授的科研团队公布于世,标志着人类在揭开大自然美丽画面的征程中又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Fan,P.,etal."DescriptionofanewspeciesofHoolockgibbon(Primates:Hylobatidae)basedonintegrativetaxonomy."AmericanJournalofPrimatology().
国家动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