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光合作用」省府店和金融街万达店在惊讶与不解中快步离场,人们手中的书券成为一沓废纸。
年10月17日,71岁的潘秋关闭福州第一家民营书店「潘秋书店」,他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离开会是如此悄无声息。
年5月12日,是「晓风书屋」屏山店残喘两年,停止营业的日子,朋友圈被刷屏背后,远在北京的许志强沉默不言,欲语还休。
年3月29日,当当书店在万物复苏之际匆匆告别。
40年间,福州书店来来去去,晓风、良华、尚友、闽商、归去来兮、树人、潘秋、城市绿洲、有间、传人、博雅、闽都、外文、光合作用、当当、文海、文弘、席殊等等等等……
曾无限风光,承载过几代人的回忆,也在时代浪潮拍打下黯然离场。
01-
《激动人心的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大解放的空窗时代,全福州只有一家新华书店。
书本种类贫乏,其中毛选居多,小说、哲学等书籍大多都是删减版,购书全凭书票,限量发放,部分书籍还需要职称才可购买,是有钱都得不到的无价珍宝。
不久后,书票制度废除,购买限制放宽,如一股甘泉喷涌,瞬间滋润市场。书本成为人们链接知识的最好渠道,萨特、尼采、弗洛伊德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一个学术绽放、哲思激荡、没有过多的物质和信息纷扰的黄金时代来临,书籍代表最狂热的号召,读书写诗成为主流,人们的脸上写满叛逆与自由。
那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年,新华书店引入《唐诗三百首》那天,排队盛况不逊于如今的喜茶奈雪AJ,有人排了足足3小时才能捧得书归,若是放在现代,根本无法想象。
也许有的老福州人们还记得,当时的书店都采取闭柜销售,买书的人站在柜台外,盯着架上的书脊看,凭感觉选书,选中了就请店员取下来翻看,要是反复多次取书不买,店员很可能会不高兴,严重时还会板起脸训人。
而80年代的民营书店也极少,毕竟开书店属于特种行业,管理极为严格,需要办理相当多前置证件,比传统零售业门槛高得多。许多卖书人干脆直接在路边摆书摊,顺带售卖一些艳情小报,生意倒也不差。
不过,当时绝大多数民营书店也都在贩卖武侠言情小说,鲜有正儿八经的人文社科书店,选一本有格调、有品位、有思想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时间来到年,一位不安于现状的青年顶着种种困难,在漳州芗城区开起一间人文书店,以学术性、思想性强的严肃读物为号召,受到高校老师的广泛喜爱。
他就是许志强,按他的话说,开书店是因为喜欢,还有为稻粱谋。
但他从未想过,日后这间「晓风书屋」在人文思想界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人云“北有万圣,南有晓风”,说的就是北京万圣书园和福建晓风书屋。
它们不仅仅是优质读物的提供者,更是整个书店业的筛查官,探索和定义着好与坏、高与低的阅读品味。在许志强眼里,好书才是一间书店的灵魂所在。
也是在这一年,潘秋前往香港,被开放式的书店经营所震撼,回到福州后,他苦心研究,终在3年后,开起福州首家自选式民营书店「潘秋文学书店」。
02
-
《黄金时代》
年,本就热闹的南门兜迎来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新潮的「潘秋文学书店」里,书本不再蜷缩于柜中,而是被整齐码放在书架上。
人们再也不必在柜外眼巴巴看着书脊选书,而是可以于其中任意穿梭,自由取阅,看了以后再决定买还是不买。如此舒服的售书方式让福州人蜂拥而来,生意瞬间红火。
鼎盛时期,潘秋总共有一家总店三家分店,占据南门兜等地四五百平米的店面。名字也从潘秋文学书店到潘秋书店,再到「潘秋超级书市」,成为当下福建省个体书店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正是这之后,福州实体书店开启了最辉煌的十年时光。各类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喷涌,华夏、越洋等大型书城到来,租书店遍地开花,门庭若市。
黄金时代就此来临。
「树人书店」引入邮购,在报纸缝刊登广告,突破地域限制,把书卖向全国各地,闻名遐迩。
年,「城市绿洲」呱呱坠地,后来一度成为福州民营书店标杆。
年,许志强把晓风书屋开进福师大店,4年之后屏山店开张,是福州爱书人忘不掉的回忆。
年,刚毕业的冯海初入社会,创立「未名书苑」,开启长达22年的人文社科书店生涯。
这个最繁华的年代里,光安泰中心里就有几十家大小不一的民营书店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用书页墨香刺激沉寂已久的精神世界。
90年代时,民营书店和新华书店齐头并进,它们最大的差别也许就是书,新华书店的社科书籍虽然齐全但也杂乱,质量参差不齐,受困于人员数量,对客户的服务也不可能那么细致。
而民营书店的书籍们往往经过主理人的判断与筛选,更符合读书人的需求,且进书快、新,服务贴心。在那个互联网不普及的时代,彻底满足了福州人对知识的狂热。
如火如荼的书店潮中,也不乏众多跟风者,他们眼中,只要办理好证件,开起书店,卖卖畅销书就能赚钱。完全不用管选书,跟着畅销榜走就行,所以后来它们也成了消亡速度最快的书店。
既然书籍的零售市场如此火热,批发市场更是飞黄腾达。
同一时期,南公园汽车站旁的津港书市人山人海,这里是福州批发图书的集散地,大部分书店都在这里进货。
80、90后耳熟能详的《大众软件》炙手可热,只接受提前预定、提前付款,否则根本拿不到书,一个实实在在的卖方市场。
恍然间,谁也想不到这份久远的时代印记,竟是一个行业巅峰的辉煌。
03
-
《千年一叹》
“实体书店走向没落是必然的结果”,许志强说这句话时,斩钉截铁。
迈过千禧年后,书店行业开始发生巨变,城市绿洲书店将CD唱片与文创复合进书店,打造一个不止是读书的复合空间,拓宽了行业的运营思路。
年起,许多店铺不堪租金重负,逐渐退出,首当其冲的就是租书店。毛利低,高周转,并非刚需等众多原因,使得他们纷纷往外迁移甚至关闭,在主城区慢慢消亡。
此时谁也想不到,租书店的今天,就是图书批发和民营实体书店的明天,它们连消逝的轨迹都如此相似。
▲许多书店主理人也坦言,电子书确实方便得多,既不占空间,对于常读书的人来说,算下来买书也便宜。
年开始,互联网浪潮接踵而至,电子商务愈发成熟,当当、卓越对实体书店产生了第一次巨大冲击。
包销制让各大平台从出版社进书的价格低至冰点,离谱的价格圈走了许多爱书之人,毕竟要是能花10元买书,谁愿意花20元买一本同样的呢?大家愤怒,不满,怒斥实体书店们暴利收割自己这么多年。
而人们往往不知道,那些大出版社的书本,书店的进货价格就已经高达6.3-6.7折,极少数可以压进6折,还要算上各种成本,根本不可能达到电商4折、5折的折扣。
冲击之下,实体书店门店营业额骤降,苦于租金、人工和库存,许多十年老店开始了收缩战略,缩减门店面积,关闭分店,减少开支以维持运转。
城市绿洲旗下的加盟店纷纷自立门户,分散成华林路的「榕树下」、井大路的「有间」、东水路的「九峰」……不断摸索着接下去的生存之道。
「有间」甚至还卖过茶叶来寻求新的利润点,不过市场总是残酷,这些书店没有一家能够留存至今。
安泰中心一层的良华、传人、博雅、闽都也在冲击下风雨飘摇,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实用的教辅考试用书,也卖些流行杂志,有安泰骨子里的那股潮流。巅峰时期,良华还曾有3家店面,而后一一被精品屋、服饰店取代。
时过境迁,曾经书店最密集的安泰中心,也随着实体书店一同被拍打在时代浪潮下。
书店成风的华林路、鼓屏路同样逃不开命运的齿轮,迎来大批倒闭潮,席殊书屋在年正式关闭,老板从此在书业“蒸发”,只留下种种传说。
福州人心中的“白月光”晓风书屋也遭受同样的困境,二楼的冷僻学术书籍,鲜有售出,一放也许就是十年,导致店内资金周转缓慢。
面对过高的运营成本,以往极少售卖畅销书的晓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开始售卖畅销书。
这家陈丹青、梁文道、易中天都曾到访,交口称赞的书店,渐渐将十几家门店收缩到了几家,于浪潮中举步维艰,支撑最后的人文理想。
(Ps:梁文道几次来福州,都曾在晓风二楼淘到不少好书,深感讶异)
当然,期间还有不信邪的世界图书巨头「贝塔斯曼」,年2月正式进入福州,年7月停业,只存活了约莫两年半。
行业的另一面,批发市场的迁移也代表着实体书业的消退,本就是薄利多销的批发商们,利润骤降,承担不了租金的津港书市一路从南公园汽车站搬迁至六一路机械大厦,之后又搬去鳌峰桥头。
而再过几年,终究还是过了桥,从鼓楼台江搬去仓山,如今在师大斜对面的海峡图书一条街夹缝求生,而今年可能又要搬迁至三环边上的利嘉商业城……
20年间,批发商们也一直在被“赶”的路上。浪花中奔腾的实体书店行业,被时代大潮死死的按在了沙滩上。
04
—至今
前途未卜
后,许多书店全面转型,更多复合书店开始出现。
「光合作用」空降福州,带来咖啡、文创的复合空间,成为三中许多学子忘不了的回忆。没过多久,这个新奇、有座位的看书空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
连锁巨头文华书城福州分店落户仓山万达,几年之后正式歇业,成为全国20多家分店中唯一关闭的分店。老师大边上的文弘,终究敌不过汉堡店,搬去店租更便宜的地方,小有名气的文海也因店租涨价默默搬迁。
也许是物极必反,到了绝境的实体书店们,犹如走了一个W型的生命周期曲线,又逐渐开始重新扎根神州大地,依托矢量咖啡及优雅氛围的「西西弗书店」中意核心商圈,本土书店「大梦书屋」偏爱环境清幽之处。
「麒麟书局」、「鹿森书店」、「无用空间」在福州土地上被更多人所知晓,新华书店用一间「鳌峰书坊」引发传统形象的变革,专精人文社科的「未名书苑」在卖图书的同时,也卖些文创童玩,活到了现在。
此时书店已经蕴藏更多的可能:不至于书本,还有咖啡,餐饮、民谣音乐会、旅行沙龙、知名作者的文化分享会、摄影展等等,从偶然邂逅的故事里得到惊叹,让深藏在内心里的情愫得到释放。
新生事物诞生背后,是守旧的传统书店们在福州抹去最后一丝痕迹。
潘秋笑称,自己是在文化沙漠里坚守的一片绿洲,三十五年的书店经营,让他不自觉间有了一种悲怆的心理,人潮涌动的喧嚣之地,终究容不下自己一百多平方米的书城。
而这片绿洲也随着最后的名字「潘秋特价书城」,消失在火车站商贸城的地下。
家喻户晓的「晓风书屋」终随鼓屏路其他书店一起,被埋进屏山曾经遮天蔽日的榕树记忆里。
许志强常说自己运气好,经历了中国图书业从书摊、民营小店、大型连锁到现在以生活方式为主导的复合型书店的起落更迭,也经历了几代人物质世界、阅读习惯和精神追求的变迁。
他感慨,“没有经营压力,才可能一直卖好书。”
对于晓风,虽然惋惜,却无可奈何。
▲后来,老许受邀在北京打造的RDV书店,他接到的邀请是,“做最好的书店”。
他所坚守的书店本质和灵魂在晓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家理想的书店,应该只卖好书,只卖一流的书,没有一本坏书。
可以花钱打造漂亮且充满感官冲击的空间美感,也可以修炼出春风拂面的服务,甚至可以填充进各种商业的可能性,但唯有那些过得了心坎的好书,才能配得上“最美书店”的称谓。
▲RDV书店。
即便是电子书和网购图书泛滥的年代,实体书店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比起网购来说,一间选书有品位,有格调的书店,可以帮助进店的人们轻松选购高质量、令人喜爱的图书。
这便是福州许多书店主理人心中,一间书店的最终价值。托在掌心的重量,翻页飘出的墨香,还有指尖滑过纸张的触感,书,本当如此厚重与清香。
四十年往事如烟,当年满腹经纶的书店主理人们各奔东西,散落在天涯。
在店中或倚墙而站,或席地而坐的青年孩童们也早已成人,比书新颖的传播模式多的是,他们大多不再会踏入实体书店,但永远会保留那份关于书店的记忆。
少年已成人,忘却了诗人和牧笛,心中偶尔渴望原野,只是当年的风已不在。也许在某个烟火缭绕的夏夜,看繁星,听蝉鸣,乘着晚风微醺,不自觉间轻声吟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衷心感谢为本文提供素材的晓风书屋创始人许志强老师、未名书苑创始人冯海老师及各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店、出版社从业者。
互动话题
你对福州书店有什么记忆?
文
雷阳
图
福州知了/来源网络
-END-
“实体书店已不在,正如青春不复来。”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