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长臂猿如今仅残存在仅有的几片栖息地。自毕业工作后,我有幸能够参与长臂猿的调查和保护工作,与东黑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高黎贡山长臂猿有过几次的邂逅,成为了此生最难磨灭的印记。一次次的经历告诉我:长臂猿,只要你还在,我们就有希望好好保护你!
首次遇见你—东黑冠长臂猿
年,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部联合广西林业局,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邦亮林区首度在中国野外发现了东黑冠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的保护便提上了日程。
年,参加工作主持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新建邦亮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工作。作为新建邦亮长臂猿保护区规划单位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的一员,我有幸参与对邦亮林区的综合考察,并在野外亲眼见到了东黑冠长臂猿的芳影。尤记得那天是年的3月10日,我们考察队从位于邦亮村的大本营出发,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在天黑之前抵达邦亮林区中越边境的核心地带。
图1.沿着悬崖峭壁爬到目的地
3月11日早上,我们一早起来,感觉有一点点失望,因为早上没有听到长臂猿标志性的鸣声。长臂猿有晨鸣的习惯,因此开展长臂猿调查经常是先通过监听长臂猿的鸣唱声,确定长臂猿的大概位置后,再循声进行追踪调查。由于早上没有听到鸣唱声,因此大家都似乎有点泄气,但是根据老向导的建议,我们还是沿着既定的样线进行调查。很幸运的,我们发现了一群三只长臂猿。虽然在影像资料里不止一次看过东黑冠长臂猿的身影,但第一次在野外看到长臂猿还是令我产生极大的震撼。
图2.邦亮林区的东黑冠长臂猿一家三口
经过各方努力,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于年批准成立广西邦亮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生活在中越边境邦亮保护区的东黑冠长臂猿数量已经由刚发现时的19只增加到年的33只。只要加强保护区的管理、监测、巡护,我们有理由相信东黑冠长臂猿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濒危的灵长类—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很荣幸,年加入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第一次出差就跟随团队开展海南长臂猿的监测工作。年5月29日,凌晨4点多钟,我们就从驻地出发,天亮之前爬到长臂猿的监测点。6点多,天刚刚亮,我们先是听到长臂猿公猿的独唱声音,接着又听到雌性长臂猿的合唱声音。紧接着我们沿着长臂猿的鸣唱方向,紧紧的追寻过去,追踪了1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找到长臂猿的身影,而且还是那么近,就在我们的跟前,近得能够用手机拍下长臂猿。
图3.手机拍摄到的海南长臂猿照片,你找得到图中的海南长臂猿吗?(答案见文底)
好在自年以来,我们团队一直支持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我国第一支长期的长臂猿监测队,对长臂猿进行持续性的跟踪监测。经过各方努力,现在长臂猿的数量由之前的不足10只增加到目前的26只以上。通过持续的监测及科研活动,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海南长臂猿各个种群的组成结构、活动范围及繁殖、食性等情况,同时还进一步弄清楚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生境恢复的一些技术环节,开展了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恢复改造工作,为海南长臂猿的进一步种群壮大及发展提供了条件。
最“年轻”的长臂猿——高黎贡山长臂猿
在写这篇文章期间,年春节前夕,云南省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及媒体公布了将此前生活在高黎贡山山脉的东白眉长臂猿分类成一个新种,命名为高黎贡山长臂猿。至此,中国的长臂猿家族又新添加了一名新成员。
图4长臂猿家族的最新成员高黎贡山长臂猿
我们自年起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腾冲分局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考察工作,并且将在海南霸王岭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海南长臂猿保护、监测工作应用到高黎贡山保护区的长臂猿保护上来。与保护区联合开展高黎贡山长臂猿调查便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图5.参加腾冲高黎贡山长臂猿监测合影
年11月22日—28日,联合调查在腾冲分局大塘保护站和自治保护站范围内开展。我跟护林员李志龙同一组监听点,听到了长臂猿的叫声。循着长臂猿的叫声,李志龙健步如飞地奔了过去,而且拍到非常清晰的长臂猿照片。而我因为速度慢,没有跟上步伐,走错了方向,爬到长臂猿脚下时已经迷路,茂密的灌丛挡住了去路,不能继续往前走,很遗憾地跟长臂猿失之交臂。不过幸运的是录下了长臂猿鸣唱,算是弥补了一点点小小的遗憾。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曾经勾起无数人感伤的三峡猿声已然成为了绝唱。我国记录有长臂猿3属6种,包括西黑冠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高黎贡山(东白眉)长臂猿。如今,曾分布于云南边境地区的白颊长臂猿和白掌长臂猿已经被科学家宣布在我国灭绝,剩余的4种长臂猿仅仅残存在滇、桂、琼丁点的栖息地,而且大都处于极度濒危的状况,但是它们继续生存的希望仍然存在,而且命运就掌握在你我的手中。
图3海南长臂猿的位置(见红圈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