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刻四书章句集注

元刻《四书章句集注》三十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二十二字。细黑口,左右双边。此本为明周良金旧藏,书中钤有“周印良金”“毗陵周氏九松迂叟藏书记”等印记。后流落书坊,为天津王氏书商所收。年八月初九日,袁克文从王氏购得,书中钤有“百宋书藏”“八经阁”“寒云”“寒云秘笈珍藏之印”等印鉴。今藏上海图书馆。书中有袁克文跋,误以此书为宋刻:

《四书集注》宋刊传世以淳祐本为最善。此南宋刊之绝精者,与淳祐本悉合,从未见于著录。况经明代巨儒魏庄渠先生精楷批注,益增珍贵,洵希世宝也。周九松藏书无下乘,信然。寒云记于百宋书藏。(钤“袁克文”朱文方印)

此书中有明魏校批点。文中有朱、墨、黄三色批抹,天头有墨笔批注。首册附有魏校《批点四书例》。第一册书衣有袁克文题签,其首行云“宋椠《四书》十册”,次行“明魏庄渠句读批抹,周九松旧藏,今归百宋书藏”,下署“寒云”。每册扉页亦有寒云题签,如“大学”,或“中庸”“论语”“孟子”,题名下钤“寒云”白文长方印,左上角题有“魏庄渠先生句读批抹”。文中“章句”以大字列于正文之后,与正文同,无“或问”。

袁克文藏书印

《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重要著作。朱熹终生致力于讲学,遍注群经,此书即其解经、讲学著作之一。乾道、淳熙年间先后成书。南宋乾道七年()《大学章句》初稿成,乾道八年,《中庸章句》初稿成。之后,朱熹又取石墩《中庸集解》,删其冗繁杂乱,撰成《辑略》;记其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淳熙四年(),朱熹作《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淳熙十六年修改定稿。

元刻本《四书章句集注》袁克文跋

乾道八年,朱熹修订《孟子集解》《论语要义》,并更名《论孟精义》,又名《论孟要义》《论孟集义》;另作《训蒙口义》,以发明孔孟大义。朱熹择其精髓撰成《论孟集注》;继而又疏其所以去取之意,辑成《或问》。淳熙四年,《论孟集注或问》成书。

朱熹对《集注》费力颇多,反复删削,日渐精密;而《或问》成书之后,不曾修改厘正,故二者时有不合之处,当以《集注》为正。《晦庵集》中《与潘端叔书》云:“《论语或问》,此书久无工夫修得。只《集注》屡更不定,却与《或问》前后不相应。”《或问》之书,朱熹从未拿出示人,亦未公开刊行。当时有书肆私自将此书刻版,朱熹急请县官追回书版。

关于《四书或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有江苏巡抚采进本三十九卷,然《四库采进书目》未见著录,册末人名索引《四书或问》注明“《四库》经·四书”,说明此书收入《四库全书》。另《四库采进书目》“安徽省呈送书目”有“朱子《或问小注》,三十六卷”,小注云“《四库》作《四书或问小注》”。然《四库》并未著录为《四书或问小注》。查《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四书类存目》著录云“《或问小注》三十六卷”下小字注“安徽巡抚采进本”,疑即此安徽省进呈本。

元刻本《四书章句集注》袁克文题签

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五著录《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二卷、《中庸辑略》二卷、《大学章句》一卷《或问》二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并云其所藏各两本,乃岳麓书院精舍、白鹿洞书院所刊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等亦有著录,均为单行本。由此推测,《四书章句集注》成书之初,并未合为一集刊行。根据《晦庵文集》卷五八《答宋深之》载,淳熙九年(),朱熹在任浙东提举时,首次把四种书合为一集刻版刊行,经学史上与“五经”相对的“四书”之名首次出现,这是对二程以来的四书学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标志着朱熹四书学体系在经学史上的出现与确立。

此后,朱熹又多次修改《四书章句集注》。淳熙十六年,《四书章句集注》正式序定。绍熙元年(),《四书章句集注》再次刻印。是年,朱熹有《书临漳所刊四子后》一文,云:“故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书,然后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乱也。故今刻四古经而遂及乎此四书者,以先后之,且考旧闻为之音训,以便观者。又悉著凡程子之言及于此者,附于其后,以见读之之法,学者得以览焉。抑尝妄谓《中庸》虽七篇之所自出,然读者不先于《孟子》而遽及之,则亦非所以为入道之渐也,因窃并记于此云。”

元刻本《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成书后,后世多次刊刻,然宋元刻本传世较少。宋刻本有国家图书馆藏宋嘉定十年()当涂郡斋刻嘉熙淳祐递修本。元刻本,则在此本之外,另有山东省博物馆藏元至正二十二年()武林沈氏尚德堂刻本,其《读论语孟子法》后镌有“元至正壬寅武林沈氏尚德堂刊”牌记,为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六种元刻本之一。该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出土时为包背装,可见当时的装帧形式。武林沈氏刻书,各家藏书志皆未见著录,故此武林沈氏尚德堂刊本堪称海内孤本。朱熹《四书或问》原本各自为书,附于《章句》之后。而此出土之本《或问》则散附于《章句》相关内容之下,文中先“章句”,后“或问”,以小字双行列于正文之后。其与宋刻《章句》《或问》各自为书不同,当是书坊为方便披览而为之。

(本文节选自《寒云藏书题跋辑释》,中华书局年出版)

想了解《寒云藏书题跋辑释》更多内容,

可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zhanga.com/bzjz/7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