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丨今天,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收藏家

編者按:鄭重先生,著名媒體人、《文匯報》前高級記者,多年採訪收藏大家,積累起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他還深入研究民國以來的收藏史,出版多部收藏著作。嘉德投資董事總裁兼CEO、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先生,深耕藝術品拍賣市場二十餘年,深諳行業規律,熟知藏家收藏之道。

一位是行業觀察家,一位是市場開拓者,通過他們兩人的精采對談,讀者或許能從中領略收藏之樂,藏家或能從中獲得頗多收益。

寇勤(以下簡稱寇):鄭先生,您作為資深傳媒專家,跑了一輩子藝術圈。在您眼裡,收藏家應當是個什麼樣子?能描繪一下嗎?

鄭重(以下簡稱鄭):收藏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世上歡喜收藏的人很多,如收藏筷子,收藏酒瓶,收藏鐘錶,收藏火花煙標,收藏展覽會、演出活動的說明書,如此等等,這只能說是收藏愛好者。要成為收藏家,我想必須具備四個條件:首先要有錢,其次要有興趣,第三要有一種清閒的心境,第四要有一定數量的藏品。其實第一和第二是同等重要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錢沒有愛好,或只有愛好沒有錢,都不能成為收藏家。

▲大藏家張伯駒先生與夫人

寇:在人們的印象中,收藏家這個群體似乎很神秘。近年來,一些作家陸續出版了部分收藏家的傳記,其中也包括您的大作《海上收藏世家》,還有章詒和發表的類似文字。這些介紹都很有意義,打開了許多塵封的歷史。但我依然覺得,從古至今,值得推介的收藏家遠遠不止這些。如果依您的標準列一個排行榜的話,有多少人可以名列其中?

鄭:我在《海上收藏世家》中,只寫了四十三個人,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收藏家,但還有許多沒寫。光錢幣方面的收藏家,就有許多人沒寫。還有,像魏廷榮這樣的,雖然收藏了元代王蒙的《青卞隱居圖》,但他收藏的只此一件,我沒有把他列為收藏家。還有的人收藏東西不少,但藏品不到位,水準一般,我也沒有把他們列入收藏家。清末民國期間的收藏家還有很多,如北京的傅增湘、張伯駒、朱啟鈐,天津的周叔弢、韓慎先、徐世璋,山東的陳介祺、王獻堂,上海的葛世翹、李偉先等,這些人我都準備寫,有的已經寫好。順着歷史往上數就更多了,他們中有藏書家,一般的不算,就以有藏書樓為標準,藏書在五萬冊以上的也數不勝數。其他還有書畫收藏家、青銅器收藏家、瓷器收藏家、碑帖收藏家、傢俱收藏家,收藏家發展到後來,都成了專門的收藏家和研究家,一時無法列出排行榜。像銀行家劉體智,收藏甲骨文,不但自己研究,還為郭沫若的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資料。

▲張伯駒曾收藏的展子虔《游春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寇:對於收藏家來說,應該如何處理“理性”和“感性”的關係?有人認為,過於理性的人無法成為收藏大家。您同意這個觀點嗎?

鄭:一個收藏家身上,我想應該是“理想”和“感性”共存。“感性”就是歡喜,就是一件東西使他衝動,衝動就使他產生了要買的慾望,這大概就是“感性”吧。如果要收藏某件東西時,“理性”就起了支配的地位。要收藏,首先要判斷真偽,要評論“精”和“粗”,要比較,要和自己的原藏相互比較,要和別人的收藏做比較,最後要落實到價位上,能不能買得動。這些都是“理性”行為。收藏家對某件東西所考慮的和一般鑒賞者(家)不同,前者要比後者思索得更深入,對自己、對藏品更具責任心。過去的收藏家都有“掌門人”或叫“掌眼人”,如陸廉夫之與龐萊臣,王學田(春渠)之與劉靖基,都是龐家和劉家花錢僱來掌眼的,鑒定時不可掉以輕心,要對主人負責的。所以龐氏及劉氏的藏品偽品劣跡很少。

▲收藏家龐萊臣

▲龐萊臣舊藏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現在的鑒定家特別是大鑒定家,吃的是國庫糧,鑒定的又是國庫的藏品,鑒定時說真說假都無關緊要。因為不要自己掏腰包嘛。如果幾個鑒定家在一起鑒定,還有着情緒化的東西夾雜其間。你說是真的,他就說是假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也是凡人,還沒有擺脫文人相輕,都想當老大,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比如北方的一家拍賣公司在上海征拍時得一張趙孟頫的東西,送給一位鑒定家看,鑒定家說是“開門見山”的東西。後來又請這位鑒定家的學生看,這位學生知道底細,說這張畫是某某收藏的,這位鑒定家又改了口,說是假的,這家公司就不敢再接收投拍了。還有鑒定收費,也為一些藏品造成冤假錯案。一位鑒定家在鑒定一張鄭板橋的作品,開始也說是假的,而且假得開門見山;但是在側的家人說,你再認真地看看,不要看走眼了,這位鑒定家說,好好,再看看,再一看,這張又變成真的了。鑒定家的意見貶值,道理也就在這裡。

有些收藏家是很有主見的,只要是自己歡喜的,不管鑒定家如何說,他都要買。你們公司前幾年經手拍賣的宋徽宗《珍禽圖》,當時不也是吵吵鬧鬧了一番,有的說真,有的說假,最後不還是被收藏家以昂貴的價錢拍進了。所以作為一個收藏家,自己的心態很重要。再高明的收藏家,也難免要收進假的東西,老一輩收藏家中,如葉恭綽,明知道是假畫,他也買進,作為參考資料。他們叫“花錢買眼力”,我覺得這才是一個收藏家的氣度。

▲宋徽宗的《珍禽圖》(局部)

寇:有一個值得關注和分析的文化現象或社會現象。目前大陸的收藏家為什麼缺少類似香港“敏求精舍”和台灣“清玩雅集”這類自發設立的公開開展活動的民間團體?您有何看法和建議?

鄭:香港敏求精舍是瓷器收藏大家胡惠春和一些收藏界的朋友創立的。解放之前,胡惠春就是故宮博物院瓷器專門委員會委員。其父胡筆江和宋子文、張嘉璈並稱“中國十大銀行家”。胡惠春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就好收藏。後來,子繼父業,也成了銀行家,解放之初去了香港,他的女婿范季融也是青銅器收藏家。他們為什麼能聚在一起,可從胡惠春為敏求精舍成立所撰的對聯得到一些領悟。上聯為:求美更求精,就憑我仔仔細細清清楚楚窮究物理。下聯是:自娛無自苦,莫管他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徒亂人心。

香港敏求精舍是年成立的,經費是會員自己集資。會長雖然幾次易人,但他們舉辦活動時,始終堅持會員把自己的藏品拿出來展覽,併進行學術討論和交流。早期,敏求精舍還請有專做淮揚菜的廚師,以應會員餐飲之需。我在香港參觀過敏求精舍的展覽,新加坡也有一個類似的組織,我也去訪問過,看了他們的藏品。

大陸的收藏家為什麼開展不起來這樣的活動,我想可能沒有上述對聯的那種心境吧。再說,大陸以往集體性的活動太多,隱私性也少,現在都在追求個體化,追求保護隱私權。不要說民間組織,就是一個單位也很難有凝聚力。再說,成立一個民間組織也不容易,比如活動經費哪裡來?香港或國外這樣的組織,會費是高昂的,付費就是他們的活動經費。再如活動地點在哪裡?他們有固定的地點,有專門管理服務人員。藏品拿出來展示安全性如何?還有社團組織要登記註冊,要經常向管理機構彙報,這些都是麻煩的事。我想等中國的收藏家成熟之後,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活動的。我現在開不出藥方,因為即使有了藥方,也治不了病。

▲收藏家胡慧春

寇:目前,我們看到的收藏家大體有幾種類型:企業家型,經紀人型、書畫家型、學者型等等。您從今後的發展趨勢着眼,最看好哪些類型?

鄭:收藏個人行為和私有制有關。如果我們國傢俬有制得不到發展,任何一種類型的收藏家都難以成長起來,更不用說成熟了。《海上收藏世家》所記四十多位收藏家,絶大多數是企業家,用無產階級的眼光來看,都是資本家。他們在收藏上所花的費用占他的資產只是九牛一毛,底氣雄厚,後勁很足。如果經濟上沒有後勁,而是捉襟見肘,哪裡有閒錢去買東西呢。就只能像炒股一樣,今天買進,明天賣出。上海老一輩收藏家把用來買東西的錢叫“閒錢”,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好。現在公有制的企業家,僅憑他們的工資、獎金之類的錢,能有“閒錢”收藏嗎?

書畫家型的收藏家,歷史上就很少。歷史上的畫家還是窮的,沒有錢收藏。像王晉卿、米南宮、董其昌這幾位書畫家型的收藏家,他們的收藏資金絶不是他們賣畫的錢,而是靠他的官俸、土地及“灰色”收入的錢。書畫家吳湖帆的收藏基本上來自他的祖父、外祖父及潘氏夫人的陪嫁,自己花錢買的不多,只聽說他賣出不少。有的畫家可能會收藏幾件東西,也都是自己歡喜的,或感到有參考價值的。畫家中純粹為了喜愛欣賞而收藏的人不多。現在畫家的收入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他們興趣在買房子,買明清傢俱上,也有喜歡收藏的,但都零打碎敲,還成不了氣候。像吳冠中先生的畫,價位最高了,不知他有沒有收藏。其他的畫家,就更不好說了。

▲胡慧春藏品茶葉末釉如意耳葫蘆尊,該藏品於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萬港元被亞洲古董商拿下

現在有學者型收藏家嗎?好像沒有。我認識的學者中沒有搞收藏的,即使有“閒錢”買幾件東西,也都是放在案頭的文玩或小品之類。老一輩的學者如魯迅、郭沫若、鄭振鐸、施蟄存、容庚,都有收藏的興趣,家中也都有些藏品,但他們的收藏都是為治學服務的。他們的收藏成果常從他們著述中表現出來。

我之所以不敢確定哪一類收藏家最具有發展趨勢,這是因為收藏者能成為一個收藏家,我覺得必須具備:第一,他的藏品要有一定的量;第二,要有頂尖級的精品,或者說國家級的精品;第三,藏品在自己的手中要有一定的歷史階段的沉澱;第四,要捨得花錢買眼光,深入到研究領域。從這一點說,一般只能說是收藏愛好者。不管是哪一類型收藏家,也不管他們的藏品怎樣,但他們都是文化資產的保護神,其精神可貴,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們。

▲收藏家吳湖帆

寇:您也可聽到傳說中的這種企業“收藏品折舊法”,可能性太小,可行性也不會太大。作為文物藝術品,別說“折舊”,上級主管部門不考核其“增值”就不錯了。你以為如何?

鄭:外國有的企業有自己的博物館,那是私人家族企業。而且這些博物館到最後都捐獻給國家,即使不交給國家,也採取“公管私助”的辦法,家族每年還投入資金養活這個博物館。中國也有的企業辦了博物館,購進了不少藏品,如果還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下,其結果如何,就很難預測了。

私人資本的企業家收藏又是怎樣的狀況?如果他的資本能繼續壯大,他的收藏也會不斷豐富。目前,我國的大多數民營企業,除了急於擴大再生產,還能有多少“閒錢”來搞收藏?而且真正能成為收藏家者,我看來還未到成熟的時候。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處於變動中的未知數,他們手中藏品的命運隨着經濟變動在變化。

寇:您的看法可能更謹慎些。據我瞭解,國內還是有一部分潛心於收藏的民營企業家,他們買得很小心,短期也基本上不會出手。

鄭:所以,中國收藏家的成長與成熟的希望就寄託在目前歡喜收藏的民營企業家身上。但這裡有一個前提,他們的私人企業一定能夠穩固並得到保障。他們自身還要有能力使自己的企業得到健康的發展,說得明確些,就是國家的經濟環境和他們個人的綜合素質。我在《海上收藏世家》中寫了香港的一位收藏家,他是新興的企業家,也是一個新興的收藏家,連大英博物館都為他的捐獻開設了專門陳列館。上海博物館建新館時,他還捐助一百萬美元。因受亞洲經濟風波的侵襲,經營遭受厄難,不得不把眾多的價值連城的瓷器抵押出去,還有一部分藏品留在“徐展堂藝術館”內,但元氣大傷,形成不了收藏氣候。現在很少有人再提到他了。我寫了他的發展變化的過程。可見,一個收藏家的藏品能不能保得住,有時候不是收藏家的個人意志所能決定的,與社會環境、經濟形勢有着很大的關係。

▲吳湖帆舊藏《剩山圖》現浙江省博物館藏

寇:在中國現當代,有不少收藏家捐贈了許多國寶給國家,極大地豐富了國有博物館收藏。他們的行動所產生的榜樣力量,還能夠在當今發揚光大嗎?

鄭:就我個人來看,主張藏寶於民,這樣對珍寶的安全、流通、對提高人民情趣愛好及文化素養都有好處。文博大家徐森玉主張“藏寶於民”,他的學生汪慶正也沿襲着這個主張。自解放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收藏家的捐獻浪潮是歷史上所沒有過的。這是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歷史現象。我也不主張把收藏家的捐獻籠統的稱之為“愛國行動”。有的收藏家的確是出自愛國熱情,也有不少是出自無奈。捐獻是一種文化行為,是收藏家出自對文化的態度而採取的一種行動,他覺得哪種方式對保存文化能有更好的效果,他就採取哪種方式。如“文化大革命”中,有的收藏家金銀財寶被抄光而不惜,但會冒着生命危險去保護一件文物,甚至有人為保護一件文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覺得這樣的收藏家和戰死在疆場上的勇士同樣崇高。

▲收藏家葉恭綽

解放之後,有的資本家財產沒有了,企業歸公了,他或許連看也不去看了,但他們捐獻給博物館的文物,卻會時時去關心,看保管得好不好,有時也會向館方提要求,再看它幾眼,這是一種文化精神。在我寫的收藏家中,有的是捐獻過的,有的是沒有捐獻過,但我都是帶著感激之情來寫他們的。收藏家是文化的保護神,現在新的收藏家也是新的文化保護神,社會要尊重他們,不要對他們品頭論足,甚至有所非議。我覺得你們嘉德公司要有意識地培養一些新的收藏家,你們公司的人素質不錯,有能力擔負起這個歷史的責任,這是我的一點期望。

你問收藏家的捐獻精神能不能發揚光大?我以為,像在“文化大革命”特殊歷史時期,一些收藏家迫於無奈的捐獻不宜提倡,更不要發揚光大。國家要有對收藏或捐獻的保護政策。現在的收藏家為什麼不願交流?除了前面講的原因,這與國家的政策不完整有關,收藏界多少還有些缺乏安全感。

寇:對於當代收藏家而言,拍賣市場的利弊何在?

鄭:我覺得現在藏品拍賣的周轉率太高。在春季拍賣會上拍進的,到秋季拍賣會上又拍出了。現在還不會感到,將來就會發現對藏品的磨損很嚴重,特別是書畫之類的拍品。蘇州過雲樓顧氏收藏有十四忌:一、霾天,二、污穢,三、燈下,四、酒邊,五、映摹,六、強借,七、拙工印,八、凡手題,九、徇名遺實,十、重畫輕書,十一、改裝因失舊觀,十二、耽異誤珍贗品,十三、慣習鑽營之市儈,十四、妄搞瑕病之惡賓。

▲葉恭綽舊藏毛公鼎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十四忌,對今天書畫收藏家還是適用的。現在,每拍賣一次,都要拍照、預展,一張書畫要進進出出多次,對其壽命是有影響的,看了令人心痛。我想拍賣行是否搞一個君子協定,對某些名貴的書畫,兩次拍賣時間的相隔不得少於3年,否則拍賣行不接收。因為現在的書畫就是將來的文化遺產,文物機構對此認識不夠,待後人把今人的書畫名品視作文物時,再來徵集進博物館,不知道要損失多少。從現在開始就要對其進行保護愛惜。不然的話,一百年之後,現在拍賣的東西恐怕就從人世間消失了。

寇:據我瞭解,您已經開始關注當代收藏家的現狀和成長,對於這個群體,您有何忠告?

鄭:對新的收藏家,我接觸得很少,去南京、蘇州看過一些新藏家的收藏。他們所藏明清書畫都不錯,並且他們都在用功翻書,做些研究,有的人為了收藏,還利用業餘時間攻讀美術史研究生,並對自己的藏品逐件撰文評論,將來就是讀畫錄之類的著作。我想,作為一個收藏家,讀些書,做些筆記,做些研究,為後人留下一些文物流傳有序的著錄,還是很必要的。收藏雖然是過眼雲煙,但給後人留下一些心得,也正是許多前輩收藏家的追求。今天的收藏家或文物工作者更有條件做好這件工作。我相信,在今後必定有許多大收藏家出現,為中國文化的積累沉澱做出貢獻。

嘉德藝術中心與香港典亞藝博聯合推出的“嘉德?典亞古董藝術周”,將於年11月8日至12日,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博物館舉行,此次古董藝術周為第十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自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家古董商與藝廊機構將帶來千餘件古董藝術精品,其中,畢卡索、米勒、莫内等多位元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同時閃亮登場。

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zhanga.com/bzjz/7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